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大劇院院長陳平 許方 攝
人民網北京3月9日電(記者 朱一梵)國家大劇院,中國國家表演藝術的最高殿堂,中外藝術交流的巨大平台。它靜臥人民大會堂邊,進入3月,以清洗一新、閃亮的穹頂和精彩的演出,迎接“兩會”的到來。
今年是陳平擔任國家大劇院院長的第十個年頭,也是他擔任本屆全國政協委員的最后一年。
四年履職,陳平委員的思考,始終聚焦兩個主題:劇院行業發展和青少年藝術素質。
堅定文化自信 打造文化平台
“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要搭建能彰顯優秀中國文化的平台。”
發展中國演藝事業,實現院團、劇院、觀眾的‘三贏’,讓藝術改變生活,是貫穿陳平履職路上的一條主線。
表演藝術產業鏈為什麼割裂?
“文化部統計顯示,2015年全國共有藝術表演場館2143個,10787個藝術表演團體共演出210.78萬場,觀看人次達9.58億。可其中隻有約6%的場次在劇場內上演,隻有4000萬人次在劇場觀看演出。一方面是劇院的利用率嚴重不足,另一方面是觀眾沒有走進專業劇場欣賞演出,還有一方面是產品缺乏正規的演出場所。‘三輸’的背后,折射出表演藝術領域巨大的浪費。”陳平認為,表演藝術產業的供給側改革刻不容緩。
打通表演藝術產業鏈,重塑劇院行業的運營模式,被陳平稱為自己的“中國劇院夢”。他將自己的經驗寫成《劇院運營管理——國家大劇院模式構建》,希望能讓更多劇院從業者從中借鑒大劇院的管理經驗,“這本書裡,以翔實的數據、表格、標准、流程圖,講述大劇院是“如何實踐”的。以劇目制作生產為例,細節到可以一覽大劇院一部自制劇目的項目策劃書、預算表、制作排練日程等。”
2014年,陳平被聘為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的客座教授,並為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上海戲劇學院的學生及全國上百家劇院的高級管理人員傳授劇院管理經驗。如今他已經在中國音樂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開設劇院運營管理的相關課程。陳平說,“以后,希望能有更多學校開設相關課程,彌補劇院管理人才的缺口。”
今年,陳平的提案依舊圍繞劇院行業建設,經過不斷的調研、研究、打磨,他提出:建議國家注重行業頂層設計、加強產業規劃﹔成立研究機構、提高專業化水平﹔深化體制改革、探索劇院運營管理模式﹔建立專業學科、加強人才培養。
他強調,“通過這些舉措,打通產業鏈,強化劇院在表演藝術產業鏈上的集聚功能,才能實現院團、劇院、觀眾的‘三贏’。”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大劇院院長陳平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 許方攝
守望藝術星空 探索藝術普及路
藝術普及教育,也是陳平委員關注的重點。
近十年來,大劇院實施“滴灌工程”,用藝術反哺大眾,用藝術服務人民,通過潤物細無聲的藝術熏陶給人以審美的享受、思想的啟迪和心靈的震撼。
2014年,陳平與北京市政協教文衛體委員會調研組一起考察了北京東城區4所學校的體育工作,現場觀摩了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測試賽,先后6次召開座談會,並與相關教委和老師廣泛交流后得出《關於北京市中小學體質健康狀況的調研報告》。
同年,他提出了關注青少年身體素質和藝術素質的提案,並將履職貫穿到日常工作當中。2014年,在北京市教委主導和支持下,國家大劇院參與東城區校尉胡同小學、西城區自忠小學美育發展工作,在藝術普及道路上開始了新的探索。
大劇院邀請自忠小學等學校的學生參加劇院原創歌劇《方志敏》的演出。“我們曾經邀請過農民工的孩子參加大劇院制作的歌劇表演,你們真該看看那些孩子們!——本來是那麼的拘謹,后來慢慢全部都放開了。”談起藝術對青少年的影響,陳平特別難忘的是參加藝術普及活動的孩子們那一張張綻放的笑臉。
之后的2年裡,劇院為學生開設了多種藝術門類課程。僅2016年全年,授課就超過4000節,組織36000余師生觀摩超170場優秀演出,圍繞大劇院主題藝術節策劃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展覽進校園等系列活動。
2016年,在國家大劇院的舞台上,300余名來自大劇院歌劇興趣培養學校的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唱響原創中國史詩歌劇《長征》的經典選段,向先輩致敬,重溫長征精神。“我們要做強國,肯定各個方面都要強。藝術發展當然也包括在內。年深日久、循序漸進地從孩子開始提升高雅藝術欣賞與感知的水平,從而提升一座城市,一個國家的素質。”
截止2016年,國家大劇院興趣培養學校惠及學生達25萬人次。
政協委員 是光榮更是責任
陳平說,“很多人覺得當委員很光榮,其實很辛苦。”
上海、安徽、北京……陳平履職的足跡始終堅實而有力。參加全國政協幾次調研后,陳平最大的感受就是委員們履職,思考問題非常深入。“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都能從自己的專業角度切入,深刻分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法。每一次調研,是履職的過程,也是大家彼此學習的過程。”陳平還補充說,“這幾年的討論中,委員們的態度都是直面問題,很少有抱怨聲和牢騷聲出現。”
回顧四年履職路,陳平感慨:“在這四年中,對於如何履行政協委員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職責,我收獲非常大。當政協委員不僅是一種光榮,更是一種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