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3月10日19:02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手機看新聞
兩會過半,熱度不減,議題不斷,全國人民的目光聚焦這裡,矚目2017的發展春潮。
回望一周有關文藝文化的兩會內容,可謂亮點頻出,干貨滿滿。許多言論成為網絡的“金句”,有高度有深度,切中問題,貼合實際,網友紛紛點贊。2017年的文藝風象,從這裡可以清晰窺見。
宋丹丹、朱軍擔憂年輕藝人:網紅心太重,藝德去哪了?
在日前政協會議上,宋丹丹的發言可謂振聾發聵。宋丹丹直指當下“小鮮肉”浮躁虛榮、相互攀比、缺乏藝德的問題,並對很多年輕人都想成網紅的心態表示深切擔憂“那麼多年輕人都想做網紅,可誰來真正引領我們社會未來的中堅力量。”具有同樣憂慮的還有代表朱軍“我們這代人小時候的理想大都是當科學家、醫生,但現在的孩子,你問一問,大都想當‘網紅’。”
小鮮肉”、“網紅心”的問題背后是年輕一代一夜成名、利欲膨脹的思想折射。專注成名獲利,缺乏德育涵養,宋丹丹、朱軍的話可謂點出爭議許久的年輕藝人的浮躁虛風。
其實這番肺腑之言並非新論。關於小鮮肉亂用替身、耍大牌、無視前輩等話題早已不絕於耳。不久前一篇編劇宋方金“臥底橫店”的稿子火遍網絡,新京報對其進行專訪,將當下演藝圈的“演員變質”、“藝德低下”等問題犀利曝出。
這番問題為何持續存在?說到底是資本市場的過熱追捧。大量資本集中引入,投資方唯點擊量、明星效應為宗,看淡演技和藝術水准,隻看經濟利益,“小鮮肉”在他們心中不是演員,而是財神爺。一切都順著“小鮮肉”“網紅臉”的心意來,自然慣壞了年輕藝人的脾氣。
藝人前輩看到的是藝德的坍塌、虛榮的放大,觀眾看到的是敷衍的演技、粗糙的制作,圈內圈外的不滿是加速這種風氣轉變的動力。兩會的警醒之言,實際是讓這種浮躁風氣及時剎車、年輕藝人懸崖勒馬的重要契機。
光環要以實力和德行做支撐,“一夜成名”並非常態。資本的熱度褪盡,沒有扎實的功底和良好的圈內口碑,演藝的未來隻會一片荒蕪。希望顏好正當年的年輕藝人們真正意識到這一點。
事實上,近些年文藝圈呈現的問題不僅僅在藝人上,在藝術創作上也暴露出不少病症——
政協委員痛批褻瀆英雄經典、歪曲歷史的不正之風
全國政協委員何香久“爆料”,在創作長篇電視劇《焦裕祿》的時候,制片方想謀求一家民營公司合作,而某公司的負責人竟然希望在焦裕祿身邊要寫三個女人,讓焦裕祿面臨選擇的困惑,令人啼笑皆非。全國政協委員於海痛批國歌亂用現象,有人改編歌詞,有人隨意改變速度、情緒,還有人在婚喪、商業活動中播放國歌。“這都是對國歌的不尊重。”湖北文聯主席熊召政也對當下劇作肆意調侃歷史,不尊重歷史的問題表示擔憂和批評。
習近平總書記在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文藝作品“要引導人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絕不做褻瀆祖先、褻瀆經典、褻瀆英雄的事情。”,“戲弄歷史的作品,不僅是對歷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對自己創作的不尊重,最終必將被歷史戲弄。”
解構一個國家、民族的基底心態,往往是從虛無歷史、消解崇高、褻瀆英雄開始。當一切皆可調侃、戲謔、玩笑甚至懷疑,就無所謂堅守和信仰。
文藝創作、文娛生活可以充分“開腦洞”、“任我行”,但總有一些底線不可逾越,總有一些尺度應該恪守。“狼牙山五壯士”名譽侵權案、邱少雲名譽侵權案之所以廣受關注,本質上是人們對英雄信仰和精神高地的維護與珍視。五星紅旗在奧運會升起、國歌在盛會奏響,我們激動萬分,恰說明它們是家國情懷與民族自豪感的具象承載。
歷史劇雖不是歷史教材,但尊重歷史是我們對祖先應有的態度,任由穿越、戲說、架空改編,歷史就徹底成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們就無法看到其真實的模樣。在一片戲弄、調侃中,庄重的歷史黯淡流俗,我們也就失去寶貴的精神原鄉。
英雄經典、歷史文化是我們永恆的精神滋養,不要等一地雞毛的嬉笑過后才發覺這些財富的價值。
談到文藝創作,自然就會談到中國故事的講述。這一周,一次關於中國故事和文化自信的記者會成為眾人矚目的焦點——
全國政協舉行記者會——用中國故事傳遞文化自信
3月7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舉行“政協委員談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記者會,全國政協委員劉長樂、馮驥才、海霞、蘇士澍、成龍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推動中外人文交流等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劉長樂以“茉莉花”、“曹文軒獲獎”來探討“世界更喜歡什麼樣的中國故事”,成龍結合自身好萊塢經歷講述將中國元素融入電影的必要和價值,指出更多引進外國片的壓力可以轉成我們努力拍出佳作的動力。馮驥才、蘇士澍、海霞分別談到中國傳統文化在青少年教育、國民普及以及媒體傳播責任方面的看法和建議。
整場發布會雖然時間不長,但是內容扎實豐富。提煉出來,回應了三個問題:中國的文化自信來自哪裡,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傳承下去,中國故事如何講出去。
文化自信來自哪裡?五位代表的發言給出明確答案:豐富悠久的文化資源,廣闊的中國文化市場,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積極認同。
綿延悠久的中華文化是我們獨一無二的文化“天賦”,豐厚的文化積澱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其實不是我牛,而是因為今天的中國電影市場牛,所以令我牛。”成龍的發言真切道出國力強大后的經濟底氣,好作品在中國從不缺好市場。
《中國成語大會》《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的火爆,証明傳統文化在當今民眾中有著廣泛的接受沃土。豆瓣的高評分、“自來水”的積極傳播告訴我們,對傳統文化的尊崇與渴望依舊是一種未被發覺的精神主線。
但顯然我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力度還不夠。這也是《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火爆的另一原因。因為稀缺,所以金貴。中央發布《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正是這方面著力的起步。蘇士澍倡議設立一個“全民寫字日”,馮驥才倡導中國傳統文化青少年體驗式教育,都是優秀傳統文化“原力覺醒”的“閥門”。
有了好故事,怎麼講出去?關鍵在內容的選擇、創新的形式、媒體的配合。文化節目熱、“茉莉花”香滿國外,“寫萬福送萬家”活動的成功推廣無不映証這一點。
優秀傳統文化如同佳釀,酒香不怕巷子深,但也要用新瓶裝好酒,更要找到好渠道賣出去。收獲了好口碑,才會更添對自家古釀的滿滿自信。(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文藝九局工作室 王子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