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017全国两会

热点热议

2017年03月09日04:5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怎样推进精准扶贫产业扶贫

全国政协常委田岚委员

精准扶贫  真兜底出实效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精准加力补短板。这个说法切合实际、意义深远。扶贫政策如何真兜底、出实效,精准是前提是关键。只有精准识别贫困户,精准摸清贫困原因,才能精准施策。对没有能力就业发展的家庭,政府一定要兜好底,保障基本生活;对于有发展能力的家庭,政府要夯实两个基础:一是基础设施,比如水、电、路、耕作条件;二是人的基础,要提高技术水平,激发他们脱贫的主动性。报告还提到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要脱贫,一定要靠发展,但要讲求科学,例如工作队下村指导农民种植果树,刚开始市场好,但是一种三五年市场如果变得不好了,吃亏的就是农民。因此要充分掌握市场手段,选准方向脱贫攻坚。

(本报记者  蒋雪婕)

湖北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代表

“缺什么”与“怎么扶”精准对接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是开展扶贫工作的重要方法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遵循。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能都照一个模式去做,而要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近年来湖北黄冈积极探索“政府+市场企业+银行保险+贫困户”的综合扶贫模式,其中特别强调企业要根据贫困对象的资源条件、致贫原因、贫困程度,逐人量身定制帮扶方案。目前全市精选出帮扶企业4392家,对接贫困户13万多户、36万多人,把贫困村和贫困户“缺什么”与帮扶企业“怎么扶”精准对接,并采取土地流转、入股分红、订单生产、劳务就业等多种方式,实现贫困户增收脱贫。

(本报记者  付  文)

安徽蚌埠市委书记于勇代表

“准不准”是扶贫工作标尺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0万人。这种情况下,精准扶贫至关重要。精准扶贫,首先看识别准不准,必须严格执行规范程序,做到“一人不差,一户不漏”。其次看扶贫工作人员准不准,政府和党员责无旁贷,还要广泛发动社会团队参与,调动贫困户主动脱贫积极性。其三要看扶贫措施准不准,贫困村、贫困户的情况千差万别,要充分考虑具体情况,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要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主动寻求新思路、新办法,找出可持续的致富渠道。最后,要看脱贫效果准不准,要一户一户走访,一村一村调研,做到真扶贫、扶真贫,杜绝用大量的报表和总结把脱贫工作变成数字脱贫和形式主义。

(本报记者  徐  靖)

河南信阳市委书记乔新江代表

扶贫关注“有什么”“会干什么”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信阳的思路是“发展合适的产业,让贫困人口在本地创业、就业是最管用、最持久的扶贫办法”。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而精准扶贫是一个综合链条: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只有精准认识本地实际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下一步的扶贫实践。为此,信阳主要围绕当地有什么、贫困户会干什么等关键问题,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市场需求广阔、适合农村贫困人口从业的产业,精准选择产业,精准施策做大做强产业,努力让人不出村,就地脱贫。

(本报记者  齐志明)

青海省民政厅副厅长韩永东代表

特色产业扶贫的“四个需要”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特色产业扶贫需要农业发展走向现代化、规模化,不断调整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结构,提升农产品质量;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产品价格补贴办法,调动农民种田积极性;需要大力扶持发展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重点扶持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农民在家门口就业机会,加大农民技能培训,使更多农民掌握一技之长;需要发展一批专业合作组织,在市场和生产者之间架起桥梁,保证农产品流得进市场、具备市场竞争力,带动农民和贫困群众增收。

(本报记者  何  聪  常  钦)

江西吉安政协主席龙波舟代表

低保线贫困线应“双线合一”

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在以往的实际工作调研中,我时常发现一个现象:由于有些地区低保线和贫困线标准并不一致,有些群众明明是贫困户,却享受不了低保。因此,我们要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的衔接,加快推进低保线和贫困线“双线合一”。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按规定程序纳入低保范围,并按照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差额发给低保金;对符合扶贫条件的农村低保家庭,按规定程序纳入建档立卡范围,并针对不同致贫原因予以精准帮扶。还要加强标准衔接和管理衔接,确保低保资金真正帮对人、不落一人。

(本报记者  魏本貌  曹怡晴)

山西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王文娅委员

从严管理贫困人口台账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切实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实施最严格的评估考核,严肃查处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我们在扶贫工作中发现有个别村贫困户的情况不够清晰,台账不精准。我们走访包点村时,发现有的人已去世,没有销账。这说明贫困退出机制不完善,监管工作也不到位。为确保脱贫实效,精准搭建贫困人口台账是很重要很基础的工作。这就需要准确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并且建立退出机制,随时清仓见底,知道有多少人需要帮扶,如此才能确保户数人数精准,否则,就会出现人情户、关系户、在册已亡户等,这将损害群众切身利益,影响党和政府形象,不可小视,应下大力气整治。

(本报记者  智春丽)

江苏大学党委书记袁寿其代表

加快推进农业装备现代化

我国虽是农业装备大国,农机装备技术却相对落后。实施农业装备一流学科建设,加快推进农业装备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提升农民农业收益、帮助农村群众脱贫的迫切需要。建议参照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将农业装备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通过“双一流”建设,扩大我国农业装备人才培养规模,为我国农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通过“双一流”建设,大量吸引国际创新人才和团队,为我国农业装备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人才引领;通过“双一流”建设,显著增强农业装备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本报记者  侯云晨)

福建福鼎白琳镇翁江村第一书记钟雪玲代表

融合民族文化与产业扶贫

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作为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关键是要充分利用自身独特优势,走民族文化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在福建闽东地区,有很多地方依托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发展绿色经济作物,乡村民俗旅游方兴未艾,这既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又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但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还比较薄弱,观念也相对滞后,加上缺乏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要使一个产业真正成为持续推进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好产业,还需要党委政府“扶持一把”,帮助培训一些人才,提供一些信息技术,增强实施产业脱贫内生动力和能力。

(本报记者  何  璐  温素威)

怎样让基层党组织当好脱贫领路人

山西临汾市委书记岳普煜代表

思想上先行  发展上先干

政府工作报告对脱贫攻坚作出一系列部署要求,贯彻落实的关键在于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临汾按照“抓好党建促脱贫,检验党建看脱贫”的思路,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选派了一批包村领导、驻村工作队员和第一书记。实践证明,基层党组织要做扶贫“先锋”,必须思想上先行、发展上先干。前者就是指要积极宣传扶贫政策,并鼓励群众自力更生、科学致富。后者就是要结合村情实际,盘活发展资源,找准致富产业,近年来针对“空壳村”无钱办事等问题,临汾大力实施“千村破零行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本报记者  周亚军)

吉林白城市政府副秘书长郑亨日代表

党建扶贫要“广”也要“准”

基层党组织是最贴近群众的一级组织,也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组织部门和地方党委应选优配强基层组织,培养一批带动致富能力强、对群众有感情、愿意投身基层的党员干部。在此基础上,“不落下一个家庭,不落下一个群众”,基层党员干部一定要到群众中了解实情,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真正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服务和帮助。党建扶贫既要全面铺开,还要有“准心”,面对情况各异的群众,必须创新工作办法,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措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生产上下功夫,带领百姓最终实现共同致富。

(本报记者  郭牧龙  李家鼎)

海南保亭南林乡罗葵村支书林美娟代表

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基层党组织处在为民服务第一线,党和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都必须依靠基层去落实,是确保政策落实的中坚力量。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为让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狠抓基层党组织建设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加强党员自身建设,定期召开党小组会议,确保党员时刻牢记党员宗旨使命,一方面实施“党员+群众”的联络帮扶模式,在基层党组织形成“党委抓支部、支部带小组、小组管党员、党员联农户”工作结构,帮助解决群众最迫切需求,同时引导贫困户抛弃“等靠要”思想,强化脱贫致富能力,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本报记者  杜一菲  宋  飞)

怎样改善提升农民生产生活质量

安徽灵璧高楼镇高庄村村民彭伟平代表

土地转起来农村活起来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反映到生活中,一些农村已经开始启动土地流转工作,并且多方受益。但是也有一些农民不理解不支持,认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土地流转后买菜买粮在一些农村确实不方便;认为一旦离开土地,没有其他收入了,所以甘愿种自己的几亩田地。实际上土地转起来农村活起来已经成为广泛共识,这需要基层干部进一步做好农民思想工作,要给农民把账算明白;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必要时对流转后农民的就业问题给予照顾和保障,比如协调大户招聘农民在大棚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保证稳定收入。

(本报记者  叶  琦)

四川广元市川珍实业公司董事长左万军代表

让进城农民找到归属感

如今,一些农民选择家门口就业,一些人选择外出务工,无论在哪里,政府部门都应该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确保他们安居乐业。对于进城农民来说,有没有归属感和幸福感,就要看是否能享受城市公共福利了。我周围很多农民工兄弟,刚进城时总觉得自己是乡下人,但时间一久这种感觉就没了,原因就在于四川广元的民政部门提供劳务培训,他们进城后就成了产业工人,有的甚至成为高级技术人员,成为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另外,当前住房也是农民在城市是否有归属感的重要原因,建议政府加大保障房政策落实力度,让他们在城市住有所居。             

(本报记者  张  文)

云南昆明小喜村收费站副站长铁飞燕代表

保障留守儿童身心健康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这一方面指硬环境的改善,比如道路交通、农户住房等,另一方面是软环境,比如乡村文化、风俗习惯,其中留守儿童及其成长教育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据了解,由于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他们年事高、文化素质低,在儿童身心健康方面总会有欠缺。因此,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至关重要。要建立留守儿童权益保障机制,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动态掌握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帮助,孩子健康了,家庭也就幸福了。

(本报记者  李茂颖)

《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09日 15 版)

(责编:王璐(实习生)、闫嘉琪)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别策划

两会调查

两会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