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017全国两会

全国两会聚焦农业改革:为“老病症”开出“新处方”

2017年03月10日19:44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在河南省兰考县,当地农民正在进行农业耕种。(资料图片 人民网记者 李彤 摄)
在河南省兰考县,当地农民正在进行农业耕种。(资料图片 人民网记者 李彤 摄)

人民网北京3月10日电 (记者 李彤)食为人天,农为正本。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盘,“三农”话题一直以来就是百姓关注全国两会的焦点之一。涉农话题年年讲、今年再提不一般,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三农”领域正在悄然发生着一场关系长远的深刻变革,对“老病症”开出了“新处方”。

老病症 “卖不掉和买不到”

作为2017年的重点工作任务,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单独成项、着重强调。明确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数据显示,2016年粮食总产12325亿斤,比2015年减少104亿斤,一度引发公众关注。针对粮食减产,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全国两会记者会上坦言,“大家有一些不太习惯,因为过去十二年里我们粮食连增,但2016年仍是历史上第2个高产年,减产是主动调整的结果,减是主要是玉米。”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所讲的这种“不习惯”,恰恰反映出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不平衡,病因是资源要素的错配扭曲,调控制度和市场运行机制的不完善。

全国人大代表,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对记者表示,从大宗农产品看,当前突出的问题是缺大豆、多玉米。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大豆需求快速增长,但国内大豆产量低、成本高,导致进口大豆急剧增加,2015年进口8169万吨,大豆自给率降到15%以下。与此同时,玉米近几年出现库存积压、价格走低,许多地方库存爆满,存不下、销不动的供需矛盾集中出现。

“以玉米为例,三大主粮中玉米产量最多,接近4400多亿斤。但近年来,玉米和玉米替代品的进口不断增长,为什么国内产量够了还要进口?”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锡文两会期间做客人民网访谈时表示,国内生产的玉米成本高,比国际市场价格高出不少,消费者、加工者、经营者宁可进口玉米,却不用国内生产的玉米。而国内市场对大豆的需求大,可是生产却在下降,原因是大豆生产效益低、农民不愿意种,国内需求只能从国际市场进口。

除大宗产品外,农特产品滞销现象也时常见诸报端。记者梳理发现,近一段时间以来白菜、土鸡、猕猴桃、核桃等“丰产难增收”的情况不在少数,甚至农产品滞销成为了季节性问题。农民不敢种、种了卖不掉,市民多花钱、产品买不到的现象饱受诟病。

“当前,农产品供给大路货多,优质品牌的少,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不适应,供给要从满足‘量’的需求向更注重‘质’的提升转变。” 郭社荣坦言,我国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前些年是物质投入成本上涨,近些年是人工费用和土地资金的上升。

农业部网站信息显示,东北地区种粮大户每亩成本超过800元,其中仅土地成本就500元。另据农业部“百乡万户”河北调查组调研显示,种粮大户每亩盈亏平衡点在420元,而多地土地成本在300元至800元不等。

郭社荣表示,在农业生产面临成本“地板”抬升的同时,大宗农产品价格“天花板”也在下降。且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资源、环境两道“紧箍咒”越绷越紧,拼资源、拼投入的老路难以为继。

新处方 “调结构培育新动能”

针对2017年农业稳定发展,《政府工作报告》将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放在了首要位置,明确“适度调减玉米种植面积,粮改饲试点面积扩大1000万亩以上。鼓励多渠道消化玉米库存。支持农产品深加工,拓展产业链、价值链。”

“粮食生产多了不行、少了更不行,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要保障全国人民能够到点开饭。”为了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农业部开出的“处方”是做到三个“两”。韩长赋说,要保住稻谷、小麦两大口粮面积和产量稳定,确保口粮绝对安全;稳住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和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完善粮食价格政策,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只要有需要就能产得出、供得上。

韩长赋介绍说,去年我国启动了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将实行了8年的玉米临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定价、价补分离,这是我国粮食收储制度的重大改革。尽管玉米面积调减了近3000万亩,但一些停产、半停产的玉米加工企业运转了起来。

农业生态关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王红玲认为,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抓住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经营主体,是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必然方向。

“我国农村上千年的生产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改变,适度规模化、现代化正成为大趋势。”全国人大代表、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有相同感受。他说,尽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和食品消费地,但企业的规模还较小,与市场地位不符。他预测,随着农业新动能的提升、国人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未来十年将涌现出一批有影响力、定价权的世界级企业。

验疗效 “提升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益”

粮食产量“十二连增”,让结构性改革有了坚实基础,而新阶段检验发展成效的“试金石”是提升农业经营效益、增加农民收益。

改得对不对,市场说了算;改不改得动,农民说了算。在陈锡文看来,农业改革的目标是适应市场需求,改善农产品供求关系。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提高竞争力。

对于改善农产品供求关系,郭社荣认为,农业品牌是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标签,加快实施区域品牌建设,有利于破解农产品同质竞争和高库存困境。他建议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重点扶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品牌。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让具有现代农业生产思维和经营能力的职业农民,成为推动改革的重要力量。

改革主攻方向已然明确,促进农民增收则是完成任务的抓手。记者梳理发现,有关部委单位在挖掘新动能、拓宽新渠道方面,出台了多项举措为农民增收“铺路搭桥”,打出了“组合拳”。

为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增加农民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支持农民工、中高等院校的毕业生、退役士兵以及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重点领域、主要方式、扶持政策和保证措施。

为做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全国29个县(市、区)作为试点开展了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地区实现了集体经济变强、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多头并进。

为增强农业补贴的指向性,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三项农业补贴“三合一”,整合成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产能提升。体现了“谁种粮多,优先受益”,避免财政支农过程中零敲碎打、平均用力。

为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两办发布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全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让流出土地经营权的承包农户增加财产收入,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规模收益。

针对农地“三权分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张晓山做客人民网《农说》栏目时表示,进城务工人员放心的将承包地流转给留下来从事农业的农民,土地经营权逐步向职业农民流转集中,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他们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这样才能让农业成为有希望、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受人尊重、让人羡慕的职业。”

“病症”已然查明,“药方”也已开出。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是三条底线。同时也要看到,农业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会遇见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经历改革的阵痛。在国家重农强农调子不变、力度不减的强有力支持下,农业定将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责编:潘旭海、王吉全)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别策划

两会调查

两会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