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2017全国两会

热点热议

2017年03月14日04:5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怎样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委员

创新思路突破三大困局

目前学前教育面临三大问题,一是注重“广覆盖”忽略“保基本”。二是注重“求速度”忽略“保质量”。三是注重城市而忽略乡村。建议加大投入,重点发展农村、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并且探索学前教育免费一年机制。同时要创新学前教育教师培养与聘用机制,建议创新我国教师编制管理办法,采取更加灵活、开放的教师聘用机制。此外要制定科学评价标准,引导学前教育质量提升。 

(本报记者 李昌禹)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委员

做大“蛋糕”还要“口味”多样

要想给择校热降温,最根本的办法是解决教育均衡问题,目前加快推进学校联盟、加强校际交流是一个可行的做法。同时,推动教育均衡发展,要有不同类型的教育。公办教育应推进公共教育资源均衡化标准化配置,民办教育应更多向社会提供个性化服务。建议兴办民办教育,把“蛋糕”做大,还做出各种“口味”。还要提醒家长,“家庭教育”远比“进入名校”重要,与其跟风“学区房热”,不如花更多精力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本报记者 张 烁) 

教育部原副部长李卫红委员

学校要办好关键在师资

要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是办好家门口的学校,让每所学校都有好老师。建议继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抓培训,提升教师素质。二是抓源头,教好“未来老师”。在师范生培养方面,需要关注学生在大学得到的教育究竟如何,加强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三是抓待遇,解决教师住房收入、专业发展等问题,解决“后顾之忧”,激发干事热情。 

(本报记者 张 烁) 

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庞丽娟代表

优化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结构

办好学前教育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建议对财政性经费投入的结构与性质加以优化。一是投入方向上,坚持新建改扩建园和保障已建园并重。二是投入结构与性质上,应更注重支持普惠性幼儿园。三是投入结构上,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保障与提高教师待遇。四是加紧出台国家层面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建立保工资、保运转、保发展的长效机制。 

(本报记者 丁雅诵)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友委员

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贫困地区

近年来,我国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教育备受关注,建议推广师范生实习支教。目前,师范生实习支教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还未完全发挥。建议完善师范生实习支教政策,要求免费师范生、农村专项师范生等须赴农村开展实习支教。建议出台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方案,在不改变原有培养计划前提下,通过课程选修、社会实践、实习见习等对实习支教生进行技能培养。 

(本报记者 张 烁)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委员

创建“双一流”大学要靠内功

一些高校着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引进高层次人才,但也出现一些盲目“挖人”现象,“双一流”大学不是靠“挖墙脚”建成的,要靠扎实的内功。建议强化顶层设计,建立高校高层次人才统筹机构,严格人事工作制度,使人才流动规范化、有序化。此外,调动校内校外两个积极性,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同时,要破除论资排辈,完善考核评价,培养一批有潜力的本校学术骨干。 

(本报记者 张志锋)

青海民族大学校长何峰代表

打造一支“教得好”的教师队伍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办好公平优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办好家门口的学校,这需要国家加大投入,尤其是对乡村和城市薄弱学校的建设力度,有计划缩小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同时,要有一支“教得好”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尤其针对乡村教师流失现象突出问题,要通过增加工资待遇等,稳定教师工作,确保更多孩子成就梦想。 

(本报记者 何 聪 常 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台港澳交流合作中心原主任王承德委员

外语人才培育应定向化

目前,中小学学生学习仍存在科目多、内容重、作业多、试题难等问题,尤其是很多地方从幼儿园就开始教外语,小考、中考、高考都要考外语。学习外语,学生有兴趣自然无可厚非,但没有必要过早过多要求学外语。建议对外语考核进行必要的限定。外语人才应有方向有目的的培养,根据不同行业、学科设定。 

(本报记者 魏哲哲)

重庆市谢家湾小学校长刘希娅代表

优化教育投入结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通过集团化办学,将原有优质教育资源存量激活。同时优化投入结构,增强投入的绩效性,既要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又要调整投入比例,将重心转移到课程研发、教师科研、课外活动等方面,还要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补齐人才短板。同时建议重新核定教师工资标准和绩效,进行职称改革,加大教师校本化专项培训资金的投入。 

(本报记者 李 坚)

北京奔驰汽车公司汽车装调首席技师赵郁代表

像精准扶贫一样提升职业教育

国家逐年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硬实力在增强,但软实力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企业很难招到满足企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职业院校毕业生。建议加快职业教育法修订,着力提高职业教育社会地位,对职业教育扶持要借鉴精准扶贫的思路,从粗放的投入向精准治弱的转变,尤其是需要认真研究,加强产学研合作,解决教学与市场需求相脱离的问题,确保学生学以致用。 

(本报记者 贺 勇)

四川现代教育集团董事长苏华委员

深化产教融合把企业引入校园

要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培养一批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关键在产教融合。政府要变主导为引导,行业要变指导为评价,学校也要变独行为同行,尤其是要把企业引入校园,突出行业、企业办学主体作用,深化教育链、产业链融合,激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大棋局”。 

(本报记者 倪 弋)

怎样让经济社会更加充满活力

吉林长春市政协主席崔杰委员

东北转型升级的五个方向

东北目前正是转型升级、爬坡过坎关键期,可以瞄准五个方向:向内涵发展转向,拉长产业链;向创新驱动转向,培育创新主体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向绿色低碳转向,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向智能制造转向,提升智能制造能力;向服务化发展转向,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以长春市为例,接下来将开展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实施工业强基、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开展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开展绿色制造等试点,努力实现传统产业品牌化、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

(本报记者 李昌禹)

安徽省住建厅厅长侯淅珉代表

加强市场调控做好地产规划

近年来安徽加强对房地产市场调控,加快建立省市两级房地产市场综合监测平台,建立适应本地实际的市场分析模型,科学研判市场走势,使“事后调控”转向“预先调节”。实践证明,要想房地产市场调控取得实效,应全面掌握非住宅商品房库存总量、结构和地区分布,逐市研判各类物业供求形势,同时加强商业地产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城市商业综合体、地区商业中心和居住区商业。

(本报记者 徐 靖 叶 琦)

江苏泰州市委书记蓝绍敏代表

加快推动应收账款融资

推动应收账款融资,对于破解企业抵押融资难,去除企业债务杠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实体经济发展都有极大推动作用。泰州市是国家金融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试验区,结合改革试点经验,建议选择部分金融改革基础好、创新成效多的地方,指导当地政府组建专业债权管理公司,开展债权流转试点,建设应收账款融资示范区。设立标准化的应收账款债权凭证(合同),解决债务确认难题;利用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实现应收账款可流转交易。

(本报记者 申 琳)

青海供销联社主任、党组书记王玉虎代表

坚持生态保护与改善民生共赢

近年来青海坚持用更好的办法、更实的机制、更大的投入,推动青海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转变。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我们在保护生态上下功夫的同时,更要在创新机制上下功夫,强调把保护生态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与牧民增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努力走出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的共赢之路。

(本报记者 何 聪)

贵州贵安新区党工委书记马长青代表

用大数据促进企业创新

大数据、云计算广泛应用,蕴藏着创新创业新机遇,要以此培育更多新兴企业和产业增长点。首先要壮大数字经济主体产业。去年贵州大数据核心业态企业达到39家,关联和衍生业态企业超过了800家。其次要运用大数据促进企业创新,用大数据改善供给质量,提高供给体系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推动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和服务化转型。 

(本报记者 汪志球)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涌天委员

加强对产业联盟的监管

近期有些人钻产业联盟无需在政府部门登记的空子,成立所谓的“联盟”招摇撞骗。建议有关政府部门加强对产业联盟的监管,特别是对挂有“中国”字样的,必须经有关政府部门审批登记。对没有资质但已成立“国字号”的,应要求更正。此外,产业联盟在制定行业标准时,应有国家专门技术归口单位和审查单位参与指导,避免做出有利于个别企业的“行业标准”,危害市场。 

(本报记者 丁雅诵)

明阳新能源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张传卫代表

引导投资回流实体经济

房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民间投资大量涌入楼市。这对实体经济产生两个效应:一是抽实体经济投资的“血”,二是抬高实体企业的土地、物业等成本。因此要积极引导投资回流入实体经济。制造业是实体经济振兴的主战场,应多措并举,让更多土地、资金、政府服务等向制造业企业倾斜,向社会释放实体经济大有可为的信号。

(本报记者 罗艾桦 贺林平)

江西九江职工学校工人陆永兰代表

加强进城务工人员技能培训

很多农民工之所以对城市的归属感不高,从外因上看,农民工多以非正规就业为主,缺乏稳定职业和收入。从内因上说,一些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进城后只能从事一些低端产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议加大政策资金投入,建立职工技能培训基地,提升进城农民工的整体素质,使他们适应城市生活和社会发展。

(本报记者 曹怡情 魏本貌)

九三学社柳州市委副主委韦秋利代表

实现住有所居学有所教

“住有所居”是进城农民工的迫切需求,政府需加强廉租房、保障房、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多出台方便农民工购房的政策,在贷款、补助等方面加大优惠支持。进城农民工的子女成为留守儿童,也是导致进城农民工欠缺归属感的重要因素。要妥善安排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实现学有所教,解决后顾之忧。 

(本报记者 陈亚楠 王云娜)

福建佳美集团公司工人谢利英代表

让农民工享受均等公共服务

归属感,归根结底就是同在一座城市,应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建议政府进一步健全农民工平等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的保障机制,为农民工自由流动、安居乐业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同时,农民工创业还普遍存在资金、能力、社会资源不足等困难,希望政府给予帮扶,为农民工创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本报记者 何 璐 温素威)

怎样培育好家风

中国民协主席潘鲁生委员

用“活态文本”传承优良家风

家庭教育一步步塑造人格,扶持人走向社会,要特别重视家庭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建议细化实施“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选择民间文学的经典作品,让孩子在活灵活现的“活态文本”中领略传统美德,让更多家风家教故事进入孩子心灵,进而让教育有根,文化有脉,传承文化,共同成长。 

(本报记者 郑海鸥)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杨佳委员

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家风往往没有具体文字表述,而是通过一代代人的言传身教。家风纯正,家庭即使正处逆境也能披荆斩棘;家风不正,纵然显赫一时也难掩内心晦暗。培育好家风,要重视从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中挖掘资源,将千百年来滋养中华民族的文化养分发扬光大。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践行,在点滴小事中不断传承,使其成为弥漫家庭中、影响每个人的一缕心香。 

(本报记者 朱悦俊 史晓韵)

吉林新联致中教育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李桢代表

培育良好家风要与时俱进

家庭教育贯穿一个人成长的全部过程,既是一种底线教育,也是一种终身教育。培育良好家风要与时俱进, 内容选择应适合社会发展,比如要重视公正,给孩子平等的权利,不提倡奖惩教育、攀比教育等,这与家风教育的本质不吻合。同时应注重形式多样,简单易懂,在潜移默化中让优良家风不断浸透。 

(本报记者 郭牧龙 李家鼎)

天津新港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中心扫道工人薛海英代表

每个家庭都应传承好家训

培育好家风,家庭教育尤为重要。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积淀,当孝老爱亲、睦邻友善等传统美德被一代代继承下来,就成了家风最好的诠释。对在“三观”形成期的孩子们来说,良好家风能引领他们积极向上,不良的家风则会导致他们走向人生的歧路。因此,培育好家风、传承好家训、培养优秀品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一个家庭的责任。 

(本报记者 靳 博 丁雅诵)

云南腾冲市艾思奇纪念馆原馆长寸茂鸿代表

耕读传家以德育人

在腾冲,很多村寨都有家风族规,勤俭、孝顺、和乐、谦恭等等,这些不仅是挂起来的牌匾,更是通过一代代人传承下来的,良好的品质更是能让人终身受益。其中,推崇读书是我们延续良好家风的一个重要途径。腾冲作为侨乡,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祖祖辈辈历来推崇的就是读书。改变家乡面貌,培养良好的德性,都要靠读书,“以读书为荣”要成为刻在我们骨子里的元素。

(本报记者 李茂颖)

《 人民日报 》( 2017年03月14日 15 版)

(责编:王璐(实习生)、闫嘉琪)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别策划

两会调查

两会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