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遠征委員:用藝術基金打造藝術精品

2018年03月04日08:54    來源:人民政協報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話劇《茶館》中的鬆二爺、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中的安嘉和、電影《非誠勿擾》中的艾茉莉……相比曾經塑造的一個個經典角色,現實生活中,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馮遠征為人低調謙和。言談話語、舉手投足間,讓人覺得“全國德藝雙馨電視藝術工作者”榮譽加身的他,可謂實至名歸。

“有德行才能有好的藝術造詣。或許天真、口無遮攔,但貴在真實,一個德藝雙馨的人首先是一個真實的人。”從1984年赴雲南拍攝第一部電影《青春祭》至今,從藝34年的馮遠征用“筋骨”撐起表演,從未懈怠,每個角色都滲入了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在追求藝術理想的道路上,平靜而堅定地繼續著他的遠征。

從北京市東城區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協委員到全國政協委員,馮遠征感到壓力的同時也有沉甸甸的責任。反映社情民意是以小見大還是從大到小?他坦言這都是需要不斷學習的。

“新委員培訓時提到了‘新時代’,新時代的新一屆政協,每個人都有著朝氣蓬勃的勁頭兒,都在思考如何履職,為民眾謀取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風清氣正,像一股清新的氣息吹過來,讓人感覺要充滿活力地走好接下來的每一年,不負國家和人民賦予我們的重托與期望。”新時代、新委員、新使命,除了本職工作外又多了一份新擔當,認真嚴謹的“老戲骨”馮遠征“很憧憬”。

為繁榮發展藝術事業而經由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國家藝術基金,讓作為文藝工作者的馮遠征的目光自然而然地聚焦於此,與之相關的提案也是經過了一番深思熟慮。

“國家藝術基金投入很大,但使用和要求完成演出的時間太短。”在他看來,國家藝術基金的投入和使用對於藝術作品的打造來說,“有一點點不太符合規律。”

“我覺得有點像‘蘿卜快了不洗泥’。”馮遠征坦言,據他了解,有些單位僅僅為了得到這筆基金而進行藝術創作,每年演夠規定場次之后就將其束之高閣,無法充分發揮一部藝術作品自身的價值,“宏大的舞美、漂亮的服裝、絢麗的燈光,每年花費大量的錢,演夠了場次,交50張照片、一段視頻、一個報告,再把賬一報就完事兒了、封箱了,這其實是對藝術基金的浪費。”

“人藝曾拿到過基金,從立項到完成,一年要排練演出夠40場,最大的問題是沒有打磨的時間。”馮遠征認為,國家藝術基金就該用於打造藝術精品。精品是什麼?精品是未來要走向經典,而經典需要時間考驗。沒有打磨的時間會導致市場欠缺,長此以往,很難甚至可以說無法體現藝術基金的價值。

侃侃而談間,對於國家藝術基金“如此使用”的擔憂,再次突顯了馮遠征性格中的率真與正直。國家藝術基金規定的使用時間,使其更多地流於一個指標任務,匆匆忙忙地交差,從初批到使用都在倉促中進行,完全有悖於打造精品的初衷。很多國家藝術基金的項目,甚至要靠送票來完成場次,價值何在?

“不是國家給了一筆錢,用了就完了。到底能夠產生多大的社會效益,這是最大的問題。不是孤芳自賞,而是要被大眾接受,要使民眾的藝術欣賞水平得到普及與提高。與此同時,經濟效益也不容小覷,藝術作品一定是跟經濟效益挂鉤,特別是在現代。”馮遠征認為,既然要打造藝術精品,就要先期預判其市場價值,並且給足充裕的時間。對於大的劇種而言,比如話劇、歌劇等,國家院團級或省院團級的劇院,如果有能力去做精品,就應該讓他們有一定的時間去打造精品甚至經典,既需要反復地打磨,也需要時間的考驗。

對於藝術作品獲得投入后產生的經濟效益,馮遠征建議“回籠”一部分到國家藝術基金裡,讓“雪球”越滾越大。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更好地盤活藝術基金,達到良性循環的動態效果,也可以讓更多藝術作品特別是小劇種和瀕危的傳統藝術得到資金扶持,“國家藝術基金是投入型的,如果能建立回饋機制,將更有利於藝術作品質量的提升。”

(責編:蔣琪、黃子娟)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別策劃

    兩會進行時
    我為政府工作報告獻策
    民民跑兩會
    聽懂兩會
    捎句話
    人民網評
    健康中國人

兩會調查

    2018兩會熱點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