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08日05: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 |
譚澤勇 |
![]() |
李久存 |
![]() |
徐建國 |
![]() |
羅玉平 |
![]() |
張 勇 |
![]() |
制圖:郭祥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志性的指標是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要把脫貧攻堅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機結合起來。
下一步,如何推動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怎樣把廣大農民的生活家園全面建設好?代表委員暢談各地各部門政策舉措,聚焦農村、農業、農民。
——編 者
湖南:9.1萬名貧困家庭子女將接受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
貧困群眾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要加強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湖南5年來減少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5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3.43%降至3.86%,51個貧困縣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增長47%。今年將促進貧困勞動力穩定就業,完成9.1萬名貧困家庭子女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
湖南懷化麻陽苗族自治縣譚家寨鄉楠木橋村黨支部書記譚澤勇代表建議,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前應充分摸底,了解貧困人口的技能需求和就業意願。針對願意留在本土創業就業的貧困戶,要圍繞當地發展實際,安排相應的培訓項目,培養一批新型職業農民。針對希望外出務工的貧困群眾,開展相應的崗位培訓,提升技能。同時,建議大力建設貧困地區職業培訓服務體系。
(本報記者 王雲娜 侯琳良)
山東:到2020年,建設50個農業“新六產”示范縣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5年來,山東糧食產量穩定在900億斤以上,三次產業結構實現“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歷史性轉變,農業農村等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今后,要培植壯大農業“新六產”(一二三產業融合),堅持產業鏈相加、價值鏈相乘、供應鏈相通,突出農村電商和鄉村旅游,到2020年建設農業“新六產”示范縣50個、示范主體600家。
山東淄博淄川區雙楊鎮趙瓦村村委會主任李久存代表說,鄉村振興首先要讓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產業興旺需要一二三產業融合,增加農產品附加值。首先要進行科學長遠的規劃,扎實調研,不能一哄而上。其次,隨著農業現代化水平的提高,要加強對農民的技能培訓,暢通銷售渠道,幫助農民增收。要抓住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機遇,讓農村產業向著無污染、低能耗、高效益的方向發展。
(本報記者 王 沛)
黑龍江:今年計劃新增100億斤玉米深加工能力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充分發揮科技關鍵和引領作用促進產業興旺。近年來,黑龍江深入實施藏糧於技戰略,農業科技貢獻率已達66.5%,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今年,黑龍江省計劃新增100億斤玉米精深加工能力,通過科技創新延長農產品產業鏈,為鄉村振興夯實產業基礎。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委書記徐建國代表認為,要通過加快良種研發應用、推廣種植新技術等措施,提升農業生產科技水平,佳木斯正舉全市之力創建具有農業特色的國家級高新區﹔要通過科技創新進一步推進農副產品精深加工能力,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推進農業產業化程度﹔要加快發展智能播種、收獲、施肥等智能農機,為智慧農業夯實基礎﹔要用好“互聯網+”等新技術,助力農產品市場化營銷,帶動農民增收。
(本報記者 柯仲甲)
貴州:每個示范縣落地1個主導產業基金項目
精准脫貧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之一。2017年貴州減少農村貧困人口120萬人,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5萬個,貧困發生率降到8%以下。
今年將按國家標准力爭16個貧困縣摘帽、2500個貧困村退出。大力調結構上規模,打造一批一縣一業全產業鏈項目示范縣,每個縣有1個主導產業基金項目落地。
民建貴州省委副主委、中天金融集團董事長羅玉平委員建議,發揮企業在產業扶貧中的重要作用,選准主導產業,抓好農民培訓,加強農業技術服務,用好脫貧攻堅產業基金。盤活農村資源資產資金,推進農業與旅游、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此外,加快普惠金融體系建設,加強政策扶持引導,鼓勵有實力、有擔當、負責任的企業提供更多精准化普惠金融產品。
(本報記者 呂 莉)
發改委:正牽頭會同有關部門編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
新增高標准農田8000萬畝以上,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政策,新建改建農村公路20萬公裡……今年將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村各項事業全面發展。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勇委員介紹,正牽頭會同有關部門編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他表示,要重新認識鄉村的功能和價值。隨著時代發展,鄉村已經不再是單一從事農業的地方,還有生態涵養、休閑觀光、文化體驗等重要功能。當前,農民進城還是大趨勢,解決好“三農”問題需要借助城鎮力量,推動資源要素雙向流動。
建議各地各部門加快調整工作思路,堅持工業農業一起抓、城市農村一起抓﹔出台支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政策性文件,從人才、科技、投入、土地等方面拿出具體措施﹔從農民關切的身邊事入手,加大農村基礎設施補短板力度,促進義務教育、公共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資源向農村傾斜。
(本報記者 管璇悅)
《 人民日報 》( 2018年03月08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