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施一公:科技評價不能唯論文數量是瞻

張蓋倫

2018年03月08日08:12    來源:科技日報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施一公委員:科技評價不能唯論文數量是瞻

兩會聲音

在這幾天的政協科協組討論中,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委員一直保持低調。別人說話,他默默記錄,很少主動發言。

6日下午,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施一公開口了。

“我們來看第8頁,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增加兩倍,技術交易額翻了一番。”施一公頓了頓,“也就是說,發明擁有量是之前的3倍,技術交易額隻有之前的兩倍。平均每個專利交易額是五年前的66.7%,數字不增反降。”

出了什麼問題?“這是科技評價體系的問題。”施一公說,在各個單位,無論是決定晉升還是評績效,都會把專利數、文章數、被引數和文章發表期刊的影響因子數作為重要參考指標,“這個風氣愈演愈烈”。

“我以前預測,中國的論文數量會在2020年超過美國,沒想到提前完成任務。”施一公說。

據記者了解,日前,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發布《2018年科學和工程指標報告》,指出2016年中國發表學術論文42.6萬份,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不過,根據權威統計口徑,我國國際科技論文數量連續第八年排在世界第二位。

無論是第一還是第二,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整體提升。

但施一公也表達了憂慮。他聽說,一些科技組織的評估還認為,中國科技實力超過了美國。“我很擔心。”

坐在一旁的中科院院士袁亞湘委員聽到這句“我很擔心”,也點了點頭。

“我再說得直白一點,文章數量,引用率,文章發表雜志的影響因子,在我們這麼大的國家,都可以人為提高。我想大家知道這句話的意思。”施一公說,“如果我們互引多了,雜志影響因子就上去了。我們要把這三個指標做上去,易如反掌。”

有了數字指標,大家就拼命做數字,但沒有數字指標,誰好誰壞,怎麼評?

“我沒有特別好的建議。”施一公坦言,“但美國不會強調這個,不會專門把它(數字指標)拿出來。”施一公強調,他堅決反對“論文無用論”,但有些文章,就是垃圾文章,“純粹為發文章而發文章”。“導向如此之強,評價如此之立場鮮明,造成負的面影響非常大。”

還是得進一步改善科技評價體系。

“國際上的辦法,就是不看論文,看專家。”施一公身子微微前傾,靠近話筒,“在很多國家會這樣,看頂尖專家的觀點。不是把領域裡所有專家聚在一起,抽簽弄出一個評審委員會,靠平均水平是不能引領科學發展的。”

前來聽取意見的科技部副部長徐南平回應說,科技評價這個問題,很敏感也很困難。

“我們叫‘三評’,項目評審、人才評價和機構評估。可實際上問題很多,每個人意見不同,出台大家都滿意的方案是非常困難的。”徐南平說,他們將按照程序來出台關於“三評”的指導意見,並進一步聽取多方意見。

(本報記者 張蓋倫)

(責編:蔣琪、黃子娟)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別策劃

    兩會進行時
    我為政府工作報告獻策
    民民跑兩會
    聽懂兩會
    捎句話
    人民網評
    健康中國人

兩會調查

    2018兩會熱點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