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鳴:確立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

2018年03月08日10:17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人民網北京3月8日電 今日上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黨組成員王一鳴作了題為《確立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的大會發言。王一鳴說道,競爭政策是保護和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的政策、法律和監管機制的總和。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隻有確立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才能有效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增強微觀主體活力,進一步改善宏觀調控。

發言全文如下:

競爭是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征。競爭政策是保護和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的政策、法律和監管機制的總和。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隻有確立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才能有效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增強微觀主體活力,進一步改善宏觀調控。為此,談三點認識。

一、確立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勢在必行

改革開放后,作為一個追趕型經濟體,我國借鑒日、韓等國家經驗,制定產業政策支持特定產業發展,對實現“追趕”目標和縮小與工業化國家差距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要看到,產業政策效果並不完全如意,比如,政府選產業、定項目,往往“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還帶來諸如行業壁壘、企業壟斷、市場分割、地方保護、不公平競爭、所有制歧視等問題,妨礙了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形成。

當前,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產業技術實現跟跑、並跑和領跑並重,市場主體數量與日俱增,再按老套路用產業政策鼓勵特定產業發展,就會因政府信息優勢弱化,造成產業選擇失誤,加劇重復生產和資源配置扭曲。高質量發展,要從解決“有沒有”轉向解決“好不好”,迫切要求確立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通過強化競爭倒逼企業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讓落后企業退出,讓優質企業成長,真正讓市場“說了算”。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也要求確立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去產能”,淘汰落后企業不能由政府“點菜”,兼並重組不應搞拉郎配,必須依靠優勝劣汰機制,讓“僵尸企業”入土為安,讓優質企業做大做強。有競爭才會有創新,有競爭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企業家精神和創新活力。確立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也有利於國際社會更廣泛認同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

二、確立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要把握好幾個關系。

一是正確把握競爭政策和產業政策的關系。不能片面認為競爭政策和產業政策是完全對立的。隻要加快產業政策轉型,不扭曲市場競爭,並將產業政策限定在市場機制失靈的領域,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可以並行不悖。

二是正確把握競爭政策和政府作用的關系。要競爭就會有企業退出市場,在人員安置、再就業等方面,恰恰需要政府更好發揮“兜底”作用,織牢社會安全網,管好市場管不了更管不好的事。

三是正確把握競爭政策與其他經濟政策的關系。比如,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對政府制定的市場准入、產業發展、招商引資、招標投標、政府採購等政策進行審查,是要確保這些政策符合公平競爭要求,而不是要替代這些政策。

三、確立競爭政策基礎性地位要多管齊下

一是要進一步打破壟斷。放開石油、天然氣、電力、鐵路、民航、電信等行業的准入限制,加大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的開放。在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全面推開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單以外的讓各類市場主體自主進入,公平競爭。同時,還要關注新興產業“贏者通吃”帶來的問題,制定新興產業監管規則,引導和促進新興產業健康發展。

二是要加強監管機制建設。當前,最迫切的是要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門的反壟斷執法職能,建立更高層級的反壟斷執法機構,增強獨立性和權威性,賦予其對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公平競爭審查職能。

三是要培育積極向上的競爭文化。加強宣傳引導,發揮典型案例作用,增強公眾公平競爭意識和法治觀念。尊重公平競爭的失敗者,在全社會形成鼓勵競爭、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

(責編:李佩珊、張雨)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別策劃

    兩會進行時
    我為政府工作報告獻策
    民民跑兩會
    聽懂兩會
    捎句話
    人民網評
    健康中國人

兩會調查

    2018兩會熱點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