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青山委員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人民網記者 王震攝。 |
人民網北京3月9日電 (記者王震)該如何看待中醫?我國中醫藥發展的短板在哪兒?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山西省政協副主席、山西中醫藥大學校長李青山,就中醫藥發展、中醫藥人才培養等問題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
中醫是民族瑰寶,是文化自信的源泉
“中醫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我們文化自信的一個重要源泉。它對中華民族的繁衍生息發揮了重要、獨特的作用,現在中醫仍然非常重要。”李青山告訴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中西醫並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這是一個重要指導思想。
中醫有五種非常重要的資源:獨特的衛生醫療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重要的生態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和原創的科技資源,在健康中國、中藥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包括脫貧攻堅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人才培養是關鍵,要改革教學模式
“我們5000年的實踐,已經充分証明中藥是非常有效的。目前,中醫面臨關鍵的問題是要培養好高質量、高素質中醫藥人才。同時,高等中醫藥院校的教學模式需要改革。”李青山認為,中醫必須要堅持師承教育,照搬西醫的教學模式,並不利於中醫人才的培養。
對於中醫人才教學的改革,李青山給出了三點建議:第一,小班教學,不能搞大﹔第二,入學以后,讀經典,讀名著,掌握中醫藥理論的思想體系﹔第三,要提高臨床實踐能力,讓學生走出去,把名師名醫請進來。
“總體來看,現在當務之急,是培養高質量、高素質的中醫人才,這是高等中醫藥院校的重要使命。”李青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