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10日04:4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 |
新華社發 |
3月9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全體會議,聽取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和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報告透露的一系列法治亮點引人注目。
亮點一 對腐敗犯罪保持高壓態勢
【背景】最高檢報告提出,過去五年,立案偵查職務犯罪254419人,較前五年上升16.4%,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553億余元﹔民生領域查辦“蠅貪”62715人﹔從42個國家和地區勸返、遣返、引渡外逃職務犯罪嫌疑人222人。
最高法報告明確,對腐敗犯罪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健全職務犯罪案件審判機制,嚴厲打擊和震懾腐敗分子。
【解讀】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朱征夫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堅定不移“打虎”“拍蠅”“獵狐”,法院、檢察院系統強化擔當,履行職責,不讓腐敗分子在經濟上得到好處,不讓腐敗分子躲進“避罪天堂”,不讓腐敗分子逃脫正義的審判。
亮點二 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
【背景】最高檢報告顯示,過去五年來,積極投入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起訴破壞金融管理秩序、金融詐騙犯罪14.4萬人﹔突出懲治非法吸收公眾存款、集資詐騙、傳銷等涉眾型經濟犯罪,起訴8.2萬人。
最高法報告指出,過去五年來,審結民間借貸案件705.9萬件,規范民間融資行為﹔嚴懲非法集資、內幕交易等金融犯罪,北京等法院審結“e租寶”非法集資案,山東法院審結徐翔等人操縱証券市場案。
【解讀】全國政協委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研究所所長劉惠好表示,依法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需要司法、執法機關加強普法宣傳,提高公眾對金融違法犯罪的警惕性。要通過大數據等手段加強監測預警,加大打擊力度,構建系統化的追贓挽損工作體系。
亮點三 嚴厲打擊黑惡勢力犯罪
【背景】最高檢報告指出,五年來,深入推進掃黑除惡、緝槍治爆、禁毒掃黃等專項斗爭,起訴劉漢、劉維等為非作歹、欺壓百姓的黑社會性質組織犯罪8932人,立案偵查為黑惡勢力充當“保護傘”的國家工作人員333人。
最高法報告也強調,嚴厲打擊黑惡勢力犯罪。
【解讀】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董開軍認為,堅決掃除黑惡勢力,才能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的安全感。“目前,涉黑涉惡犯罪出現新的特點,向新行業、新領域等擴張,通過插手民間糾紛造勢獲利,‘軟暴力’增多。法院和檢察院要依法嚴懲組織者、領導者、骨干成員及其‘保護傘’,重點整治‘村霸’和宗族惡勢力犯罪。”他說。
亮點四 堅持實事求是有錯必糾
【背景】最高法報告顯示,五年中再審改判刑事案件6747件,其中依法糾正呼格吉勒圖案、聶樹斌案等重大冤錯案件39件78人﹔對2943名公訴案件被告人和1931名自訴案件被告人依法宣告無罪。
最高檢報告中提到,對受理申訴或辦案中發現的18起重大冤錯案件,及時提出抗訴或再審檢察建議,人民法院均改判無罪。對人民法院再審的聶樹斌案、呼格吉勒圖案、王力軍無証收購玉米案等案件,檢察機關同步成立專案組,重新復核証據、明確提出糾正意見,共同糾錯。
【解讀】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律師協會副會長才華表示,一批冤錯案得以糾正,體現出司法機關勇於擔當、有錯必糾的決心,強化了人民群眾對於法律的信心。當前,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不斷推進,司法機關應在實踐中強化罪刑法定、証據裁判、疑罪從無等理念,從根本上有效防止冤錯案的發生。
亮點五 加大產權司法保護
【背景】最高檢報告提出,加強企業平等保護和產權司法保護。在司法辦案中重視完善公有制與非公有制平等保護的司法政策﹔平等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依法甄別糾正產權糾紛申訴案件。
最高法報告明確,堅決防止將經濟糾紛當作犯罪處理,堅決防止將民事責任變為刑事責任,讓企業家專心創業、放心投資、安心經營。
【解讀】全國人大代表、卓爾控股董事長閻志說,有恆產者有恆心。推進產權保護法治化,明確提出保護企業家人身自由和財產權利,有利於堅定企業家信心,著力營造保護企業家干事創業的法治環境。
亮點六 打擊電信網絡犯罪
【背景】最高檢報告提到,2016年與公安部共同挂牌督辦“徐玉玉案”等62起重大案件,兩年來共起訴電信網絡詐騙犯罪5.1萬人。
最高法報告中也明確,嚴懲電信網絡犯罪。出台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件司法解釋,嚴懲泄露個人信息、非法買賣信息等犯罪行為,維護公民信息安全。
【解讀】全國人大代表劉慶峰表示,嚴厲打擊電信網絡犯罪是保障公民權利的重要措施。法院和檢察院在打擊電信網絡犯罪的實踐中,應加強與公安、工信、金融等部門以及相關高科技企業的深度合作,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的應用,全面提升預防和打擊電信網絡犯罪的執法效率。
亮點七 保護舌尖上的安全
【背景】最高法報告顯示,過去五年中,加大對危害食品藥品安全犯罪懲治力度,各級法院審結相關案件4.2萬件。
最高檢報告中提出,過去五年中挂牌督辦龐紅衛等人非法經營疫苗系列案等986起重大案件﹔辦理食品藥品領域公益訴訟731件,起訴制售假藥劣藥、有毒有害食品等犯罪6.3萬人。
【解讀】全國人大代表郭乃碩認為,當前,食藥安全領域違法犯罪形勢復雜,犯罪分子手段多樣,需要司法機關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延伸發現和處理問題的觸角,提高偵辦此類案件的專業性,引入多方力量形成全社會共同發現、共同治理的格局。同時,發揮公益訴訟的作用,織密食品安全的法治網絡。
(據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 記者翟永冠、羅沙、李勁峰、杰文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