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陳萌山:“四變”、“四新”,走好鄉村振興戰略之路

2018年03月10日21:56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陳萌山(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人民網北京3月10日電(記者黃玉琦、王天樂)“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科學制定規劃,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依靠改革創新壯大鄉村發展新動能”,政府工作報告中描繪了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日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陳萌山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強調了鄉村振興戰略對“三農”工作的極度重要性,他指出要提升農業發展質量,重點是四個方面的轉變,同時還要加強培育新主體、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

鄉村振興戰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陳萌山坦言,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明顯滯后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信息化,這些是我國社會發展不平衡的重要體現﹔農村基礎設施相對滯后,公共服務水平還不夠高,農村生態環境問題依然突出,農民收入和消費水平相對偏低,這種局面不改變,將會阻礙我國現代化目標的實現﹔部分農產品仍存在低質落后產能,農殘超標問題在個別地區、個別品種和個別時段還比較突出,面源污染、畜禽糞便、秸稈、農膜殘留等突出環境問題還沒有很好解決,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發展滯后,難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多樣化需求和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面對這些現狀,陳萌山強調,要堅定不移堅持鄉村振興戰略,它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總開關、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總抓手、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總動員。此外,他指出,我國已經進入中等收入發展階段,能否邁入高收入發展階段,進而順利向現代化目標邁進,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三農”問題的解決。“如果沒有解決好農業農村發展問題,對城鄉關系處理不妥、農業和農民發展受到抑制,將致使整體經濟社會發展低迷,而鄉村振興戰略則是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國際經驗的有益借鑒。”陳萌山說。

加快轉變,提升農業發展質量

談及如何實現農村產業興旺,陳萌山指出,當前,我國農業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不平衡,我國農業產業發展正處於由“量”向“質”轉變的一個過程,解決當前農業主要矛盾迫切需要農業高質量發展。

陳萌山認為,要提升農業發展質量,重點是四個方面的轉變,第一,要把握並順應農產品需求呈現小型化、特產化和精致化的趨勢,實現農業生產由保障大宗農產品需求向滿足多樣化需求的轉變。第二,城鄉居民對食物的需求已經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營養轉變,要大力發展以營養健康為目標的現代農業,農業生產要由產量目標向營養健康目標轉變。第三,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已經到了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新階段,必須更加依靠科技實現創新驅動、內生增長。農業發展要由生產要素驅動向主要依靠科技創新驅動轉變。第四,相對於農業生產,農產品加工、農產品市場消費與服務是農業增值增效的主要來源,因此,農業發展要由農業生產向“三產融合”轉變,不斷拉長農業產業鏈,延伸農業價值鏈和效益鏈,提高經營者的收入和效益。

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重點是加強“四新”

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是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陳萌山指出重點在於培育新的主體、技術、業態和模式。一是培養新主體。大力培養家庭農場、合作農場,強力打造龍頭企業引領、多種規模化經營主體為主、廣大傳統農民參與的融合發展格局。二是培育新技術。面向世界農業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現代農業建設主戰場,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集成、轉化、示范和推廣,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推進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三是培養新業態。大力支持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促進農業“接二連三”。四是培育新模式。探索形成產城融合、農業內部融合、產業延伸融合、功能拓展融合、新技術滲透融合、復合型融合等可復制、可借鑒、可推廣的經驗模式。

陳萌山強調,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解決農業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必須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動員全社會力量解決農業供給質量、全要素生產率、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不高,農民增收后勁不足,農村自我發展能力弱,城鄉差距依然較大的現實難題,實現城市與鄉村水乳交融、雙向互動、共同繁榮,實現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向著農業強起來、農民富起來、農村美起來的目標而奮斗。

(責編:張歌、蔣波)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別策劃

    兩會進行時
    我為政府工作報告獻策
    民民跑兩會
    聽懂兩會
    捎句話
    人民網評
    健康中國人

兩會調查

    2018兩會熱點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