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政協副主席、省林業廳廳長劉均剛(人民網記者王天樂攝)
人民網北京3月10日電(記者黃玉琦、王天樂)國土生態建設空間不足、生態建設工程落實難等問題越來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生態建設的成效。9日,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政協副主席、省林業廳廳長劉均剛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他從山東省國土綠化行動的成功經驗和未來規劃出發,為國土利用和生態修復建言獻策。
去年11月10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實施了《關於開展“綠滿齊魯·美麗山東”國土綠化行動的實施意見》,這是山東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也是山東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的具體行動。劉均剛強調,下一步,山東將全面啟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以“擴量、提質、增效”為重點,深入開展“綠滿齊魯·美麗山東”國土綠化行動,不斷提升城鄉綠化水平。
劉均剛委員表示,今年的提案就是“統籌國土利用規劃,為生態修復留出更大空間”。他建議,國家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大國土利用規劃統籌編制與監督實施力度,按照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等生態文明建設總要求,加快構建“多規合一”的全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留出足夠的國土綠化等生態建設空間,確保生態規劃用地落地落實﹔改進完善耕地佔補平衡政策,把佔補平穩的重點放在現有中低產田改造和治理摞荒耕地上,通過提升耕地質量和生產能力來保障糧食安全,嚴禁通過毀林種田進行耕地佔補平衡﹔對有礙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措施進行專項清理,對不合時宜的辦法措施及時作出修改完善。
山東是全國的林業資源小省,卻是產業大省,被行業內稱為“山東現象”。劉均剛指出,山東能夠實現由資源小省到產業大省的跨越,最重要的是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綠水青山上做文章,真正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從而調動了政府、企業、社會、農民等各方面的積極性,實現各類林業經營主體優勢互補、合作共贏。主要經驗和做法有持續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將林業產業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來抓,大力開展林產品品牌創建,組織實施林業“走出去”戰略。在林業建設中,山東省林業系統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通過發展林業產業、落實扶持政策、加強技術指導,創新林業扶貧新模式,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和脫貧致富,幫扶帶動貧困人口4.5萬人。
目前,山東省17個地級市中,已有11個市建成國家森林城市,4個市正在創建。鄒城、曲阜、滕州、膠州等縣級市也加入到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行列。同時,全省深入開展國家森林城市、省級森林城市、森林鄉鎮、森林村居“四級聯創”活動,力爭每年建成50個森林鄉鎮、500個森林村居,推動創建工作向基層延伸,形成完善的森林城市創建體系,為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增綠添彩。同時,通過開展創建活動,讓廣大群眾直接參與植綠護綠,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綠色榮譽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