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帶著科學家精神做委員

人民網記者  李楠樺

2018年03月10日22:20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2018年3月,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召開,科技和科協界別的委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是一群執著鑽研、勇攀高峰的科學家,懷著科學家的家國赤誠履職,帶著科學家的嚴謹作風討論,把科學家精神融進提案當中。

花白的頭發,朴實的衣著,聲音不大,初見全國政協委員、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感覺這位總設計師有點低調。在採訪過程中,他的形象也一步步逐漸豐滿起來,通過他的介紹,了解了北斗系統背后有10萬團隊一起合作,北斗建成后將給中國乃至世界帶來巨大紅利,到2020年,北斗導航全球系統無論是精度還是體制方面,都是世界一流水平,將會形成陸海空天一體、室內室外無縫連接的時間和空間。

如果要用一個關鍵詞總結此次專訪,蹦出的詞就是“嚴謹”,對楊長風來說每一個科學術語都必須力保准確,他在講述過程中,看到記者臉上閃過疑惑時,都會主動打斷,用更通俗的語言把這個科學術語解釋清楚。

在科協組的小組討論現場,楊長風和其他科技工作者也將“嚴謹”帶到政協委員履職過程中,他們會就提案中的某一個名詞引發全場大討論,他們關注的焦點同樣包括“創新”。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回顧中國運載火箭的發展歷史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姜杰用“創新都是自己干出來的”這一句話高度概括。姜杰說:“我國就是舉全國之力發展航天技術,因為航天技術是不能從國外拿來的,隻能靠自己干出來才更強大,怎麼干?就是靠創新。”

運載火箭是一個國家開展宇航活動的基礎,運載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從1970年到2018年,我國航天事業走出了一條獨立自主、創新超越的發展道路。而這個事業快速發展的背后,正是有一幫科學家在支撐,他們得確保每一個小數點都精准,他們致力於探索一條適合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創新之路。

“眾人劃槳開大船”,團隊協作精神也與科技工作者的血脈相融,全國政協委員、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顧明帶領團隊一起建造出“天鯤號”這個大國重器。

“天鯤號”有多牛?可以用削岩如泥來形容,“天鯤號”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代表世界疏浚業先進建造水平的重型自航絞吸船,被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為“充滿魔法的造島神器”。

剛接觸顧明的時候他顯得有些“不善言辭”,當記者提出想採訪他時,他一直強調一句話,不用來採訪我,關於工程上的細節可以去找一線員工。在多方溝通下,他也終於同意接受專訪。生活中的顧明很平易近人,說話也是十分風趣幽默,專訪收尾時,顧明說:“我之前不願意接受採訪,那是因為‘天鯤號’這個項目能做成功,並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是整個團隊一起協作才能干成的。”

寥寥數語,我感受到了這位科技工作者的胸懷。在科學家這個群體中,由於他們從事工作的復雜性和艱巨性,他們深深地知道,每一項科學成果的誕生,每一個科學難題的攻破都是團隊協作、共同努力的結果。因此,在他們的世界中,個人被放得很低很低,家國情懷、集體為重是他們融入血液的思維模式。

“王國克生,維周之楨﹔濟濟多士,文王以寧。”

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科學家把目光聚焦在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矢志增強創新能力,將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正是因為有這些嚴謹、善於創新、團結協作和心中有大我的科學家在默默奉獻,才有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新時代的科技和科協界別政協委員,也會積極適應新形勢,飽含對國家、對人民高度負責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站在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思考問題,帶著科學家精神履職盡責。

(責編:張歌、蔣波)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別策劃

    兩會進行時
    我為政府工作報告獻策
    民民跑兩會
    聽懂兩會
    捎句話
    人民網評
    健康中國人

兩會調查

    2018兩會熱點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