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夏曉倫
37年的教育工作經歷、信手拈來的鮮活案例、穩中出新的育人路徑,從北京政協委員到全國政協委員,雖讓王歡感受了責任在肩的壓力,但也促使她對教育事業的發展進行了全局的思考。
“不能讓學生被成長、被拔苗、被安排”、“分數真的不是特別重要”、“好孩子,有溫度一定是第一位的”、“讓學生在‘長’的過程中從容地、有尊嚴地發展,給‘成’注入有溫度的底色”……
面對記者,王歡委員的每個表態都言之有物、擲地有聲。
王歡委員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人民網記者 孟凡盛攝)
全國政協委員思考問題用國家視角、有大局意識
王歡是新一屆的全國政協委員,在此之前,曾連續擔任兩屆北京市政協委員。
對於身份的轉變,王歡認為,原來作為北京市政協委員,由於對北京教育的發展以及政策實施都十分了解,履職比較得心應手,“現在履職新一屆的全國政協委員,確實感覺到壓力非常大,因為教育發展是國家的重大戰略,一定要先站在國家的層面、從國家的角度思考問題,要有國家意識,要有大局意識,然后從國家的高度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提出思考和建議。”
王歡表示,從全局出發,對待教育應該是一個全鏈條的思考過程。“我雖然是小學老師,但這個階段是給學生打基礎的,這個階段就要全面發展、綜合發展,此后才能有持續發展的力量。分數真的不是特別重要,但是對學習能力的培養,思維品質的培養,是每個人終生受益的。”王歡說。
家國情懷是立德樹人的基石
在王歡看來,教育的一個基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而在推進這個基本任務過程中,家國情懷則扮演著基石般的作用。學習是學生的本職,可以形成好的品德、習慣、思維等,“但小學是孩子社會化很重要的一個階段,孩子們的生理和心理飛速成長,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對孩子終生受用。在這個階段,孩子純真、陽光、燦爛,所以老師在教育的過程中,就必須把這份積極的能量呵護好。”
在推進用家國情懷立德樹人的過程中,王歡認為要高度重視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家國情懷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包括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等,都是幾千年來在中華民族血脈中認同的。從小就接受家國情懷,會給個人的成長筑牢精神支柱。
第二,家國情懷可以成為小學生立志筑夢的基石,成長中最大的內動力。就如同周總理少年時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樣,這種志向會給學生的成長帶來引領。家國情懷就是對國家、對民族、對家庭的深情大愛,他就會有責任、有擔當、有使命,孩子進步的動力就會更大。
第三,開拓一些教育的領域、方式、路徑等,比如帶著孩子到無邊界的課堂之中去學習,到了特定的地方,孩子們可以切身感受到中華民族的精神,從而產生共鳴並主動學習。“在我們教育過程中要特別注意的一點,就是不能讓學生被成長、被拔苗、被安排,小孩子是成長的一種狀態,所以主動性是每個孩子的成長特色,有了主動性就會萌生出很多學習的願望、探究的熱情,他的潛能就會很大。”王歡說。
為此,王歡建議,學校是教育學生的主陣地,學校要對家國情懷的培養負主責,建議在學校的育人系統模式構建、課程構建、活動構建等方面,進行結構性的設計、實施和推進,讓學生懂得在學校的教育過程中可以受到這樣的主流教育。
成績只是片面價值認定 要給孩子注入有溫度的底色
採訪中,王歡給記者講述了一個“影為愛”項目的例子,“影為愛”——用照片傳遞親情。王歡介紹,這個項目的思路源於一個三年級的學生跟父母回湖南老家過春節,節后這個小學生見証了留守兒童與外出務工父母依依惜別的場景,深受觸動。此后,這個小學生便開始默默地關注打工者在北京的生活狀況,並逐漸形成了一個小組規模。
“這一組小學生用影像記錄了在北京務工的建設者,照片慢慢地形成了一定數量,我們就把這些照片辦成展覽。同時還郵寄到務工人員的老家,讓留守兒童親眼見到自己的父母為國家建設所付出的努力,並鼓勵他們好好讀書。發展到最后,有投資者加入到了小學生這個團體,他們幫助留守兒童與父母團聚。其實,這就是所謂的要給孩子注入有溫度的底色。”王歡飽含深情地向記者講述了這個案例。
為什麼一定要給孩子注入這種底色?王歡解釋道,這種底色一旦形成,就是發展成為一種認同,會有終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好孩子”一定是有溫度、有智慧的,而有溫度是第一位的。“好孩子”不僅要會學習、會創造,還應該具備學而不厭、挫而不敗的意志品質。
王歡也坦言,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人們有時候太在乎“成”了,而忽略了“長”的過程。真的要“成”,就要先讓孩子的生命有溫度、心中有情懷,再陪伴他一步步“長”。古今中外,無論如何定義教育,最后一定會聚焦到“成長”二字,關注學生成長是教育的核心命題,但是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長”是自然狀態,“成”應該是我們追求的一個方向和目標,但是在工作過程中太多關注“成”的訴求,而忽略了“長”的過程。讓學生在“長”的過程中按照規律,從容地、有尊嚴地發展,給“成”注入有溫度的底色。
因此,王歡給“好老師”定的標准是:“一個老師的工作能影響改變多少孩子,能幫助多少孩子有了成長和發展的變化,而並非只是孩子考了多少成績,成績只是對孩子片面價值的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