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萬裡長江變綠色畫廊(新時代·新作為)

——代表委員談長江經濟帶建設

2018年03月13日05: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兩年前的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十字訣”,為這項事關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國家戰略定調。

  今年3月10日,總書記在重慶代表團參加審議時再次談到這個問題。他指出,長江經濟帶不搞大開發、要共抓大保護,剎住無序開發的情況,實現科學、綠色、可持續的發展。

  會場內,代表委員議國是,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熱門話題,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尋求協同路徑是廣泛共識。

  會場外,萬裡長江綠意濃,長江流域11省市產業格局悄然發生變化,生態保護效應逐步顯現。

  

  從生態欠賬到生態儲蓄

  ——守住長江生態環保底線

  “守住長江流域生態環保底線,制定產業准入負面清單……嚴格控制負面清單所列項目在長江沿岸的投資與發展……”

  3月8日上午,人民大會堂。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湖北省武漢市政協主席胡曙光委員作大會發言。

  此時,距離北京約1300公裡的湖北宜昌,長江南岸,宜昌田田化工有限公司內,總估值近2億元的300多套生產裝置正在有序拆除。

  去年一年,宜昌關停了25家化工企業,包括一批納稅過千萬元的企業。3年內,還將關、轉、搬134家化工企業,沿江1公裡內化工企業基本“清零”。

  “為了保護長江,我們壯士斷腕、義無反顧!” 湖北省宜昌市市長張家勝代表說。

  千余座非法碼頭被清理﹔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關停化工企業﹔投入千億元實施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工程……沿江各省市鐵腕治江。重慶關掉了總共2300多萬噸產能的所有小煤礦,安徽池州關停了57家制砂廠,湖北荊州3年來因環保問題問責黨政干部1050人,江西九江近兩年否決環保不達標項目100多個。

  “‘整治關’‘轉型關’,這些都是必須啃的‘硬骨頭’。”江西省九江市市長林彬楊代表說,“從今年開始,我們力爭5年內每年投入100億元以上,用於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和環境保護等工作。”

  過去,沿江各地為了發展,對長江過度索取。如今,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放”發展理念引導下,長江沿線11個省市努力彌補生態欠賬,積極儲蓄生態資源。

  安徽宣城南漪湖是安徽省內重要湖泊,但因為環保問題沒解決,宣城寧願不去開發。“不能發了當代財,斷了子孫路。”安徽省宣城市市長張冬雲代表說。宣城地處青弋江和水陽江兩大水系,是皖江城市帶的重要一極。這些年,宣城持續投入森林植被的恢復和涵養,率先實現國家生態縣全覆蓋。他每天都要查看宣城的空氣質量,“這些天我們那兒的PM2.5都在50以下。”他自豪地說。

  宜昌的空氣質量也在改變。去年,宜昌化工產值佔工業比重由2016年的30.6%下降到19.8%﹔氨氮、二氧化硫排放分別下降6.07%、7.59%,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增加了11天。

  從“選擇題”到“必答題”

  ——創新轉型激活“黃金經濟帶”

  “有人問我,崇明島能不能發展制造業?我說,能!”

  3月6日上午,上海代表團小組討論現場,崇明區委書記唐海龍代表的話讓在場的代表們一愣。崇明島地處長江入海口,是長三角和長江經濟帶重要的生態空間,目標世界級生態島,怎麼發展制造業?

  “我說的制造業是高品質綠色制造,是用現代化、綠色生產體系和生產模式打造的新型綠色產業。”唐海龍說。今年1月6日,崇明區推出5萬畝優質土地對外招商,引進優質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未來還要面向全世界招商,在生態環境治理和修復中培育大環保、大健康、大旅游和大文化產業,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度融合。“我們要爭當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標杆與典范,盡快形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崇明案例’”。唐海龍信心滿滿。

  無論上中下游,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是長江經濟帶的“必答題”而非“選擇題”。2016年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上指出,要發揮長江黃金水道作用,產業發展要體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要求。

  在雲南昭通大山包,過去高寒山區種苞谷,忙活一年溫飽都難。現在,農民們放下鋤頭養鶴,退耕還草、退耕還濕,人鶴共舞,大山包人的日子越來越好。雲南省昭通市市長郭大進代表說,“昭通是深度貧困地區,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貧困人口多,在抓好生態環境保護的同時,還要積極推進生態扶貧,抓好易地扶貧搬遷、林業生態扶貧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積極發展清潔載能產業和高原特色農業。”

  “長江大保護是個系統工程,對我們的發展方式、城鄉面貌、群眾生活等各個層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湖北省荊州市市長崔永輝代表說。兩年發展,荊州規模以上高新技術增加值增長23.9%,萬元GDP能耗下降10.95%。

  不僅荊州,兩年來,長江沿線11個省市持續推進創新轉型發展,建設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327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約4.5萬家,新動能培育初見成效。

  從各美其美到美美與共

  ——構建綠色發展命運共同體

  長江經濟帶涉及11個省市、3個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城市群,如何協同生態保護、綠色發展?

  “希望通過立法平衡水資源、水環境和水生態,也可以平衡不同部門、不同利益主體的訴求,協調相關關系。”湖北省社會主義學院院長黃利鳴委員建言。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徐旭東委員則呼吁:“打破行政壁壘,設立長江流域保護管理中心,同時完善生態補償機制。”

  萬裡長江奔流不息,割不斷的文化血脈相親、經濟利益相連,是綠色發展命運共同體,誰都無法離開共建、共享獨善其身。

  “要讓黃金水道提升含金量,需要加強上中下游的互動合作,達到舞龍頭帶龍身的效果。”林彬楊代表說,“在生態保護與修復方面,要打破區劃、形成合力﹔在綜合立體交通方面,要加強規劃銜接、打通斷點堵點﹔在沿江產業轉移方面,要合理布局、有序轉移、分工協作。”

  “從習近平總書記為重慶提出的‘兩點’‘兩地’定位來看,重慶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近年來,我們加強與陝西、四川、甘肅等省的聯系。重慶發展,不隻看300公裡,而是要看1000公裡,要和長江沿線省份團結共贏。”重慶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吳存榮代表說。

  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仲志余委員認為,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關鍵在“共”字,而“共”字的基礎在依法治江。“長江在自然地理上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但在行政地域上又橫貫九省二市,被沿江各行政區域分段節制﹔長江具有發電、航運、供水、生態淨化等多種功能,這些功能被不同的行政部門所管理,形成了相互隔離和沖突的職能管理結構。”他建議,盡快制定並頒布《長江保護法》,通過立法明確各地區、各部門職責,逐步形成上中下游統一的管理和調度機制,有效保護長江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確保一江清水,永續利用。

  (本報記者郝洪、范昊天、韓俊杰、蔣雲龍、楊文明、丁怡婷)


  《 人民日報 》( 2018年03月13日 09 版)

(責編:沈泉池、閆嘉琪)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別策劃

    兩會進行時
    我為政府工作報告獻策
    民民跑兩會
    聽懂兩會
    捎句話
    人民網評
    健康中國人

兩會調查

    2018兩會熱點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