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言席·聚焦實體經濟

2018年03月13日05: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范冬雲代表(甘肅蘭州三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細紗工)

  培養產業技術工人后備軍

  “加快制造強國建設,就要全面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弘揚工匠精神。”范冬雲代表建議,完善產業技術工人的第三方培訓,更加注重實踐性和針對性,為國家傳統產業改革創新、轉型升級打造一流的后備軍隊伍。

  “在傳統紡織業轉型升級的潮流下,作為一名工人,不僅要不斷適應新設備和新機型,還要積極發揮技術操作的傳幫帶作用。”范冬雲認為,創新研發、產業鏈延伸,不僅需要更多高端人才,也需要大量肯吃苦、接地氣的“螺絲釘”。“雖然部分工序實現了機器換人,但紡織車間的很多精細化操作,仍然需要踏實耐心的工人來實現。”

  (本報記者  郁靜嫻  付  文)  

  

  張近東代表(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

  發展電商產業扶貧新模式

  “農村電商的蓬勃發展為電商與扶貧工作提供了結合點。建議拓展電商扶貧模式,促進電商扶貧從捐贈扶貧、銷售扶貧等傳統扶貧方式向產業扶貧、就業扶貧、創業扶貧及集體經濟增收扶貧等模式轉變。”張近東代表說。

  張近東建議,對貧困地區建立物流基地等基礎設施的電商企業給予配套支持,支持冷鏈物流等與農副產品上行相關的特色基礎設施建設。廣大電商企業要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將更多資金和資源投入貧困縣基礎設施建設。確立一批扶貧成效好、效果可持續的精准扶貧示范地區和示范企業,加快精准扶貧創新模式的推廣。對行之有效的農村電商扶貧新模式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持,努力提高各扶貧業態盈利能力。

  (本報記者  尹曉宇)  

  

  林冠代表(廣西賀州市市長)

  深化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合作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出台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林冠代表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有益於強化區域協同和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發展由東向西梯度推進,不斷縮小地區和城鄉差距。

  林冠建議,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的“朋友圈”,要以制度創新為“引擎”,更加重視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新區域合作機制、完善區域互助機制、建立健全區域補償機制、健全大灣區產業合作和生態合作的利益補償機制,以此優化發展格局、形成區域良性互動、推進區域合作共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合理配置資源,打造區域性交通樞紐和區域特色物流體系,形成發達的區域交通網絡,推動區域互聯互通。

  (本報記者  龐革平  劉佳華)  

  

  廖虹宇代表(海航機場集團董事長)

  民航業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

  “我國民航業在經歷了一段高速增長時期后,要想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對美好民航服務的需求,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廖虹宇代表說。

  廖虹宇建議,完善機場航線網絡布局,擴大航空運輸服務覆蓋范圍和層次,圍繞構建國家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強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區域樞紐機場和非區域運輸機場布局,著力構建功能定位完善、層次結構明晰的現代化民用“機場網”,充分發揮民航經濟對扶貧開發、旅游、電商、物流等拉動作用,助力中小城市在發展上“彎道超車”﹔始終堅持品質服務、真情服務,著力打造安全、綠色、人文、智慧的機場服務體系。

  (本報記者  齊志明)  

  

  楊貴平代表(江西省工信委黨組書記、主任)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創新驅動,需要在產業創新上有所作為。要加強引導,強化企業技術創新的主體地位。”楊貴平代表建議,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設研發機構,特別是支持骨干企業發揮引領作用,扶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讓企業成為研發投入的主體、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轉化的主體。

  楊貴平說,創新驅動要有環境支撐。要營造有利於創新發展的政策環境,出台一批鼓勵和保障政策,加強技術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形成企業主體,政府引導,金融扶持,社會參與的創新投入體系,為創新發展提供全方位保障。

  (本報記者  孫  超)  

  

  沈南鵬委員(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

  激勵社會力量參與基礎科研

  “基礎科研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基石,對於實現前沿科技的世界‘領跑’具有重要意義。”沈南鵬委員建議,大力宣傳基礎科研的重要性,激勵社會力量參與推動基礎科學研究,更好服務於高質量發展。

  沈南鵬說,近年來,我國對基礎科學研究的投入持續增長,但相比應用研究,基礎科研還未充分發展。建議對基礎科研支持類公益機構給予更多政策便利,放寬該類機構登記准入門檻,為大額捐贈的個人捐贈者提供更具激勵性的稅收優惠。

  (本報記者  李  縱)  

  

  朱建民委員(奧克集團董事局主席)

  提升企業技術轉化能力

  “產學研從相結合到深度融合,不僅是量上的提升,更是質的變革。”朱建民委員說,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要實現產學研深度融合,關鍵要確立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地位。

  朱建民認為,技術轉移轉化的目的就是讓成果轉為產品、投入應用,而企業更接近市場、接近消費者,具有強大市場驅動力。當下,企業無論在知識結構、人才素質,還是在國家級創新平台方面,水平也已迎頭趕上。建議把提升企業技術轉化能力納入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落實和完善支持企業創新投入的政策措施,鼓勵企業牽頭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引導各種技術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使技術轉移成效更快更好落地見效。

  (本報記者  呂  莉)


  《 人民日報 》( 2018年03月13日 10 版)

(責編:沈泉池、閆嘉琪)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別策劃

    兩會進行時
    我為政府工作報告獻策
    民民跑兩會
    聽懂兩會
    捎句話
    人民網評
    健康中國人

兩會調查

    2018兩會熱點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