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李楠樺
科技分組討論會氣氛熱烈 人民網記者 李楠樺攝
韓國平昌冬奧會閉幕式演出上演“北京八分鐘”,24台人工智能機器人控制著“冰屏”與24名輪滑演員,上演了一台精彩絕倫的演出﹔春節假期,高鐵帶著游客踏上歸家路﹔動動手指,東西就送至家門口。這些無不說明,科技創新已與百姓生活緊密結合,其背后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取得積極成效。
對於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引起了科技領域眾多政協委員的共鳴,委員們為如何跑出中國創新“加速度”積極建言,為建設創新型中國描繪壯麗藍圖。
“科技創新都是干出來的”
過去5年科技成果豐碩
“科技創新都是干出來的。”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院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總設計師姜杰介紹,我國是舉全國之力發展航天技術,因為航天技術不能從國外拿來,隻能靠自己干出來才更強大。
全國政協委員、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表示,“創新”這個詞是北斗系統的生命線,他介紹, 北斗系統的發展一直伴隨著創新,北斗三代利用星間鏈路技術,2020年就能構成全球組網系統。
過去5年來,中國科技高速發展,創新驅動發展成果豐碩。數據顯示,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長11%,規模躍居世界第二位。科技進步貢獻率由52.2%提高到57.5%。載人航天、深海探測、量子通信、大飛機等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高鐵網絡、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引領世界潮流。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易建強委員表示,過去5年可以說是“科學發展的又一個春天”,黨的十八大以來提出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對我國整個科技戰線有很強的推動作用,無論是科研人員的創新精神還是科研人員的投入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主席團常務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指出,過去5年是砥礪奮進的5年,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
“人工智能滲透各個領域”
創新為國家發展帶來新動能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電網南瑞集團董事長奚國富認為,創新為國家發展帶來新動能,未來國家對科技創新的重視超乎我們的想象,因為隻有創新才能生存地更好。
“我國在科技創新方面也有很多新舉措,比如籌建國家實驗室、成立國家研究中心、建立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台、啟動‘雙一流’大學建設等,這些對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科研水平還是科研隊伍的建設,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易建強介紹,與此同時,這幾年發展勢頭很猛的大數據、雲存儲、雲計算、深度學習、數據挖掘等人工智能技術,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新動能。
易建強表示,具體舉兩個例子,比如語音識別技術,識別率提高到90%以上,可以完全滿足實用要求﹔而視頻與圖像分析技術,實現了對感興趣目標的自動搜索和識別,可應用於機場、車站等有安全監控要求的場所。
萬鋼也非常看好人工智能的發展,據他透露,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經國務院審議以后,已經正式公布。這是從國家層面對人工智能發展的系統規劃,它強調了以加快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為主線。
“人工智能要滲透到各個領域,最關鍵的還是要把人工智能的關鍵技術、基礎研究做好,並使它很快地拓展到社會的各方面,使每個人,致力於創新創業的創業家、企業家都能有獲得感。”萬鋼如是說。
“科技惠民、改善民生”
科技讓百姓生活更有保障
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國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領域傾斜,加強霧霾治理、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關,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
“科技惠民、改善民生”,這也是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的宗旨。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陸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病理科教授、主任醫師、博導卞修武表示,對於國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領域傾斜,包括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關,我們認為非常必要,也感到責任重大。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認為,科技向民生傾斜說明了為民執政的理念。
對於科技惠民,萬鋼也是深有體會,他說:“去年我在涼山調研彝族地區的扶貧,現場看到了科技扶貧的力量,有農村科技特派員用以豆換豆的方法,幫助提高改善土豆品種,產量增加了4倍﹔用以羊換羊的方法,提高當地黑羊的產量,這些都說明科技對於扶貧有助力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科技廳巡視員徐茂波認為,因為農業科技一直在進步,我國糧倉才能更充實。他說:“在山東青島,袁隆平院士成功培育出‘海水稻’,這些耐鹽鹼水稻的抗鹽鹼能力超過6‰,最高畝產超600公斤。”
“多方合作 多措並舉”
啃下科技成果轉化難這塊“硬骨頭”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鼓勵企業牽頭實施重大科技項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與企業融通創新,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應用。
萬鋼表示,要努力啃下“科技成果轉化難”這塊“硬骨頭”。
全國政協委員、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認為,要更快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可以考慮企業投資、需求驅動,這些是加強應用型科研的好做法。
全國政協委員、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顧明同樣認可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中起積極作用,他指出,從國有企業的角度來說,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企業是關鍵。要引導企業從技術創新全過程出發,圍繞產業鏈做好整體設計和科研布局。組建由核心企業牽頭、大中小企業參與、產學研用充分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的對接。
談起中科院自動化所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經驗時,易建強介紹,我們所制定了很好的制度,鼓勵科研人員將比較成熟的科技成果盡快轉化,可以有多種轉化方式,比如成立公司、和社會資本合作、或者入股企業。這兩年每年都有十余家公司面世,其中不少科技人員的創新創業也做得很不錯。緊接著是有關團隊建設,每一位科研人員都應該認清楚自己的定位,根據自己的特長確定自己的角色,比如喜歡從事基礎研究的則應該專心研究,善於技術開發的則可以側重於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適合開發市場的則可以主攻市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