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14日14:34 來源:人民網-中國政協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建龍
人民網北京3月14日電(記者黃玉琦)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林業局局長張建龍就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保護等話題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他表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加強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改革完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積極成效。
濕地生態——保護和修復並重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擴大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加強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張建龍介紹,中國現有8.04億畝濕地。過去,濕地破壞嚴重,濕地面積減少比較嚴重。近幾年來,中央高度重視濕地保護,加大濕地保護和恢復力度,劃定並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進一步增加濕地保護資金投入、同時加大濕地執法制度。目前全國建立濕地自然保護區大約600多個,建立濕地公園近900個,中央財政每年拿出16億元專項資金用於支持濕地保護和修復,濕地保護率達到49%。“通過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得到了有效恢復。大家明顯感覺到濕地裡邊鳥類多了,因為濕地生態的改善,一些遷徙鳥類,長久滯留在濕地中,變成了留鳥。”張建龍說。
張建龍強調,接下來要繼續抓好濕地公園、濕地自然保護區、國際重要濕地、國際濕地城市等建設,加強退耕還濕,繼續開展濕地保護修復工程。其中,他建議建設以濕地為主的國家公園。
國家公園——試點先行,完善機制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擴大濕地保護和恢復范圍,深化國家公園體制改革試點。”
張建龍強調,建立國家公園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保護原生態,解決“九龍治水”的問題。他介紹說,中央深改組明確開展三江源國家公園、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和祁連山國家公園四個國家公園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主要是在青海,是在過去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基礎上進行規劃和建設的,由青海省負責搞試點。其余3個國家公園都是跨省的,涉及6個省。比如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涉及吉林、黑龍江﹔大熊貓國家公園涉及四川、陝西、甘肅﹔祁連山國家公園涉及甘肅、青海。這3個跨省的國家公園由國家林業局負責開展試點。
“根據試點方案,首先要建立起一套國家公園保護管理體制機制,目前,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已經挂牌成立,相關機制也正在進一步建立。其它兩個大熊貓國家公園和祁連山國家公園管理體制機制和機構建設問題,也正在進一步和有關部門和省份協商。”張建龍說,在搞試點期間要進一步加大自然保護力度,不能讓自然資源、生物多樣性受到損害。目前,已經開通了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自然資源監測系統,用大數據等信息化手段,開展大面積、智能化監測評估管理。
張建龍指出,試點工作重點在於管理體制機制和制度建設,管理措施、手段,以及功能區的劃分。在試點的基礎上,還要考慮進一步擴大國家公園的數量和范圍,2020年以后,國家公園建設將全面鋪開。“國家公園在一定意義上要實行最嚴格的保護,它不同於城市公園,不是純粹為休閑、游憩而建的。”張建龍強調,國家公園是一種新型的自然保護地類型,應比現存的保護區實行更加嚴格的管理措施來保護原生態。
林業改革——讓社會資本進山入林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糧食收儲、集體產權、集體林權、國有林區林場、農墾、供銷社等改革,使農業農村充滿生機活力。
談到林業改革,張建龍介紹,相比於農業改革,林業改革整體滯后,探索性改革,始於2002年福建武平的集體林承包到戶,當時林業改革之路尚未明確,時任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同志在考察時,充分肯定了林改的方向,提出要腳踏實地向前推進林業改革,讓老百姓真正受益,並要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從山下轉向山上。此后,福建全省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拉開了中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序幕。在試點的基礎上,200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台《關於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在全國全面開展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的主體改革。通過五年的改革,27億畝集體林基本上承包到戶。
張建龍指出,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的主體改革任務完成后,還要進一步完善集體林權制度。他說,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緊緊圍繞“三權分置”,即所有權是集體的,承包權和經營權可以分離。“如果承包農戶要經營,那就經營﹔如果承包戶不想經營了,就可以將經營權流轉出去,由別人經營。”張建龍說。
張建龍強調,林業存在著規模效益問題,隻有規模經營才能成本最低、效益最好。他說,隻有放活經營權,讓一些金融資本、社會資本、企業資本進山入林,經營什麼,由誰經營,讓農戶自己做主,才能夠把集體林業搞活。為此他建議,要培育新的經營主體和組織,實行“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經營機制,讓農民既有流轉的收入,又有參與經營的勞務收入,實現脫貧致富。隻有產權更明晰,農民積極性才能被調動,林業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才能更加凸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