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短板如何補·鄉村振興

2018年03月15日06:0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廖永林委員(國土資源部財務司司長)

  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

  “土地對鄉村振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廖永林委員說,保障農村發展的產業用地,要注重產業的選擇。發展以鄉村旅游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只是鄉村振興的一個舉措,不宜無視自身條件一窩蜂地上馬,政府部門應做好引導,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產業。

  廖永林認為,要在優化鄉村空間規劃布局上下功夫。“比如鄉村撤並,有利於集中發展經濟、提高公共服務質量,但一味建設‘大社區’,有時並不是唯一解、最優解。這需要從鄉村人口分布、自然條件、經濟要素等多方面總體考量,合理、科學撤並。”

  廖永林建議,要改革管理技術、管理方法,在土地規劃上改變過去單一的從上到下、層層控制的工作方式,推進雙向協調,按需規劃,為鄉村振興提供切實保障。嚴格遵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針,進行全局思考、全面統籌,才能把工作做好。

  (本報記者  馬  涌)  

  

  王填代表(步步高集團董事長)

  提升貧困村產品競爭力

  “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很多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如果產業沒有發展起來,村集體經濟不厚實,貧困戶脫貧之后也許會因各種原因返貧。”王填代表認為,穩定脫貧,須牢牢把握產業這一關鍵,讓脫貧戶端牢“飯碗”。

  王填建議,各級政府進一步加大產業扶貧的力度,當一個貧困地區日漸補上硬件短板,一定要從政策、基礎服務平台、教育培訓等多個方面入手,幫助貧困群眾提升經濟發展能力。

  貧困村的產業發展,大都離不開當地特色農產品銷售。但目前“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証,對於貧困村來說,收費高、門檻高。“貧困村要麼沒這個意識去認証,要麼出不起這個錢。”王填建議,國家出台優惠政策,降低貧困村的“三品一標”認証門檻,提升貧困村農產品的競爭力。

  (本報記者  侯琳良  王雲娜)  

  

  馬瑞燕代表(山西農業大學農學院副院長)

  加快壯大“三農”工作隊伍

  “要想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關鍵要有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馬瑞燕代表說,當前,基層一線具備農業專業背景的人才奇缺。以地處太行山革命老區的山西省武鄉縣為例,這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鄉鎮公務員共197人,其中具備農業專業背景的26人,約佔13%。

  “這與鄉村振興的要求極不適應,應在選調生、鄉鎮公務員招錄上,向涉農院校傾斜,實行專項招錄政策。”馬瑞燕建議,可以先在貧困縣鄉鎮進行招錄配備,以后擴展到全部鄉鎮。考慮到對農情的熟悉情況,各省招錄選拔可以當地涉農高校畢業生為主。

  馬瑞燕還建議,改革農村科技特派員制度,引導涉農專業學生赴農村擔任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特派員的專業結構要涵蓋種植、養殖、園藝、農產品加工等領域,帶動農村產生精准扶貧和科技興農的集聚效益。這樣涉農畢業生會有更好出路,能在鄉村振興中大顯身手。

  (本報記者  周亞軍)  

  

  熊維政代表(河南羚銳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大力推進產鎮融合發展

  “2017年底,新縣脫貧了!”來自大別山革命老區河南新縣的熊維政代表說,脫貧之后,要繼續搞好鄉村振興。他建議,推動綠色農副產品發展提質增效,在龍頭企業帶動下,以市場經濟為導向健康發展,避免農產品價賤傷農、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發生。推進大別山北緣區油茶品種篩選培育,保護野生優良油茶品種,助推低產油茶林改造成為高產林。

  熊維政建議,大力推進產鎮融合發展,建設環境優美、產業支撐有力的特色區塊。一方面,打造特色產品,培育多業態鄉村旅游,如田園風光、農耕體驗、古村古寨、民俗風情等獨具特色的鄉村旅游業態。另一方面,完善基礎設施,改善交通條件,打通鄉村旅游“最后一公裡”,實施鄉村旅游配套設施提升工程,構建“互聯網+鄉村旅游”數字化綜合服務系統,提高鄉村旅游公共服務水平。

  (本報記者  朱佩嫻)  

  

  朴鬆烈代表(吉林省民族事務委員會主任)

  交通建設助力興邊富民

  “近年來,邊疆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顯著效果,但在有些邊遠地區,欠賬、短板依然存在。”朴鬆烈代表說,吉林省是多民族邊疆省份,一些地區因為道路不暢,致使重大項目難以落地,區位優勢未能轉化為經濟建設和對外開放的優勢,制約了地方的發展。

  朴鬆烈說,以長白朝鮮族自治縣為例,當地沒通鐵路和高速公路,現有公路多為依山靠谷、沿江傍崖的險路,滑坡落石多,存在不少交通安全隱患。雖然長白縣有大量礦產等資源,發展潛力很大,但經濟社會發展受到交通的制約。

  朴鬆烈建議,國家進一步加大對邊疆民族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投入,在建設資金、項目審批方面予以重點傾斜。以交通建設帶動當地礦產資源、特產資源和旅游資源的開發,拓寬群眾致富路,加快興邊富民步伐。

  (本報記者  谷業凱  李家鼎)


  《 人民日報 》( 2018年03月15日 11 版)
(責編:沈泉池、閆嘉琪)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別策劃

    兩會進行時
    我為政府工作報告獻策
    民民跑兩會
    聽懂兩會
    捎句話
    人民網評
    健康中國人

兩會調查

    2018兩會熱點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