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人民网记者 王天乐摄)
人民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黄玉琦、王天乐)“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制定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政府工作报告中描绘了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强调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三农”工作的极度重要性,他指出要提升农业发展质量,重点是四个方面的转变,同时还要加强培育新主体、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陈萌山坦言,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明显滞后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这些是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重要体现;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公共服务水平还不够高,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相对偏低,这种局面不改变,将会阻碍我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部分农产品仍存在低质落后产能,农残超标问题在个别地区、个别品种和个别时段还比较突出,面源污染、畜禽粪便、秸秆、农膜残留等突出环境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发展滞后,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面对这些现状,陈萌山强调,要坚定不移坚持乡村振兴战略,它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总开关、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总抓手、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动员。此外,他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能否迈入高收入发展阶段,进而顺利向现代化目标迈进,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如果没有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对城乡关系处理不妥、农业和农民发展受到抑制,将致使整体经济社会发展低迷,而乡村振兴战略则是对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国际经验的有益借鉴。”陈萌山说。
加快转变,提升农业发展质量
谈及如何实现农村产业兴旺,陈萌山指出,当前,我国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不平衡,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正处于由“量”向“质”转变的一个过程,解决当前农业主要矛盾迫切需要农业高质量发展。
陈萌山认为,要提升农业发展质量,重点是四个方面的转变,第一,要把握并顺应农产品需求呈现小型化、特产化和精致化的趋势,实现农业生产由保障大宗农产品需求向满足多样化需求的转变。第二,城乡居民对食物的需求已经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营养转变,要大力发展以营养健康为目标的现代农业,农业生产要由产量目标向营养健康目标转变。第三,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到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新阶段,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农业发展要由生产要素驱动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转变。第四,相对于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市场消费与服务是农业增值增效的主要来源,因此,农业发展要由农业生产向“三产融合”转变,不断拉长农业产业链,延伸农业价值链和效益链,提高经营者的收入和效益。
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重点是加强“四新”
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是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陈萌山指出重点在于培育新的主体、技术、业态和模式。一是培养新主体。大力培养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强力打造龙头企业引领、多种规模化经营主体为主、广大传统农民参与的融合发展格局。二是培育新技术。面向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现代农业建设主战场,加强农业科技创新、集成、转化、示范和推广,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推进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培养新业态。大力支持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四是培育新模式。探索形成产城融合、农业内部融合、产业延伸融合、功能拓展融合、新技术渗透融合、复合型融合等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陈萌山强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动员全社会力量解决农业供给质量、全要素生产率、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弱,城乡差距依然较大的现实难题,实现城市与乡村水乳交融、双向互动、共同繁荣,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向着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的目标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