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带着科学家精神做委员

人民网记者  李楠桦

2018年03月10日22:20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2018年3月,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召开,科技和科协界别的委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是一群执着钻研、勇攀高峰的科学家,怀着科学家的家国赤诚履职,带着科学家的严谨作风讨论,把科学家精神融进提案当中。

花白的头发,朴实的衣着,声音不大,初见全国政协委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总设计师杨长风,感觉这位总设计师有点低调。在采访过程中,他的形象也一步步逐渐丰满起来,通过他的介绍,了解了北斗系统背后有10万团队一起合作,北斗建成后将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红利,到2020年,北斗导航全球系统无论是精度还是体制方面,都是世界一流水平,将会形成陆海空天一体、室内室外无缝连接的时间和空间。

如果要用一个关键词总结此次专访,蹦出的词就是“严谨”,对杨长风来说每一个科学术语都必须力保准确,他在讲述过程中,看到记者脸上闪过疑惑时,都会主动打断,用更通俗的语言把这个科学术语解释清楚。

在科协组的小组讨论现场,杨长风和其他科技工作者也将“严谨”带到政协委员履职过程中,他们会就提案中的某一个名词引发全场大讨论,他们关注的焦点同样包括“创新”。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回顾中国运载火箭的发展历史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姜杰用“创新都是自己干出来的”这一句话高度概括。姜杰说:“我国就是举全国之力发展航天技术,因为航天技术是不能从国外拿来的,只能靠自己干出来才更强大,怎么干?就是靠创新。”

运载火箭是一个国家开展宇航活动的基础,运载火箭的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台就有多大,从1970年到2018年,我国航天事业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创新超越的发展道路。而这个事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正是有一帮科学家在支撑,他们得确保每一个小数点都精准,他们致力于探索一条适合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创新之路。

“众人划桨开大船”,团队协作精神也与科技工作者的血脉相融,全国政协委员、中交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顾明带领团队一起建造出“天鲲号”这个大国重器。

“天鲲号”有多牛?可以用削岩如泥来形容,“天鲲号”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代表世界疏浚业先进建造水平的重型自航绞吸船,被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为“充满魔法的造岛神器”。

刚接触顾明的时候他显得有些“不善言辞”,当记者提出想采访他时,他一直强调一句话,不用来采访我,关于工程上的细节可以去找一线员工。在多方沟通下,他也终于同意接受专访。生活中的顾明很平易近人,说话也是十分风趣幽默,专访收尾时,顾明说:“我之前不愿意接受采访,那是因为‘天鲲号’这个项目能做成功,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整个团队一起协作才能干成的。”

寥寥数语,我感受到了这位科技工作者的胸怀。在科学家这个群体中,由于他们从事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他们深深地知道,每一项科学成果的诞生,每一个科学难题的攻破都是团队协作、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在他们的世界中,个人被放得很低很低,家国情怀、集体为重是他们融入血液的思维模式。

“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科学家把目光聚焦在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矢志增强创新能力,将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正是因为有这些严谨、善于创新、团结协作和心中有大我的科学家在默默奉献,才有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的科技和科协界别政协委员,也会积极适应新形势,饱含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站在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思考问题,带着科学家精神履职尽责。

(责编:张歌、蒋波)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别策划

    两会进行时
    我为政府工作报告献策
    民民跑两会
    听懂两会
    捎句话
    人民网评
    健康中国人

两会调查

    2018两会热点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