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車柯蒙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之際,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長寧區虹橋街道虹儲居民區黨總支書朱國萍來到我們的鏡頭前,跟人民網的網友分享她的履職故事。
熟識朱國萍代表的老百姓愛稱她為“小巷總理”,一端系著虹儲居民區,一端直通人民大會堂。“不是每個社區工作者都是’小巷總理’嘞,要做得好、做得最好才能稱得上’小巷總理’呢。”當記者談到“小巷總理”這個叫法,朱國萍的臉上浮現出淡淡的自豪。連續28年在社區工作的朱國萍代表天天和老百姓打交道,老百姓想什麼,做什麼,急需什麼,她都了如指掌,熟稔於心,朱國萍的建議也總是關乎民生。居民區的變化,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們對於幸福生活的新追求,全被這位連任三屆人大代表的“小巷總理”看在眼裡。
解決垃圾分類“最后100米” 考驗清運環節更考驗居民素質
朱國萍剛成為上海市虹儲居民區的居委會主任的時候,這個建成於上世紀70年代的老式小區環境臟亂差。上班第一天,朱國萍坐在辦公室,耳朵裡不斷聽到“啪啦啪啦”的聲音, 那是住在樓上的居民摜“炸彈”,丟垃圾。為了改善居民區環境,朱國萍帶著幾個居委會干部,低著頭、彎著腰在居民樓下、綠化帶中,把亂丟的垃圾撿進桶裡,打掃干淨,一連十幾天如此,居民們都被這位新來的居委會主任感動了,漸漸地,摜垃圾“炸彈”的人少了。現在的虹儲小區,道路整潔、綠樹成蔭、鳥語花香,可朱國萍又發現了新小區環境的問題。
近年來,雖然政府對垃圾分類持之以恆、廣泛深入的宣傳讓老百姓逐漸意識到垃圾分類對於構建美麗家園的重要性,但是,垃圾清運車“混裝混運”問題導致了垃圾分類效果最終打折扣。如何解決垃圾分類“最后100米”的問題?回收和運輸中各環節的銜接問題不容忽視,同時,垃圾分類問題的徹底解決,也是對居民素質的又一考驗,需要繼續加強居民環保技能的培養,提升老百姓垃圾分類的意識和能力。
解決養老 “最后一公裡” 家庭醫生發展還需政策激勵
2012年,朱國萍在《加快公共衛生服務建設,促進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建議中寫到:建議看病和配藥適當分流,為老年患者提供就診方便。6年過去了,解決了公共衛生服務的基本保障問題,朱國萍開始考慮如何更好解決社區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看病最后一公裡”的問題,讓家家戶戶都有健康“守門人”,今年,朱國萍帶著如何能提高家庭醫生待遇、留住優秀家庭醫生以便更好服務居民的建議來到了北京。
家庭醫生也叫全科醫生,2011年起,上海在全國率先試點家庭醫生制度,到2017年,上海的家庭醫生制度已完成100%社區全覆蓋。在朱國萍所在的虹儲居民區,家庭醫生制度很受老百姓歡迎,簽約以后,不少患有慢性病的居民配藥更方便了,高齡老人覺得自己健康更有保障了,獨居老人也更有安全感了,社區家庭醫生隊伍的出現,補上了社區居民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看病難〞這個短板。
但朱國萍發現家庭醫生的發展還有完善的空間,朱國萍觀察到自己所在街道一共有8萬多居民,18個居委會,僅虹儲居民區就有三四百名老年人,80歲以上老人多達70余名,但所屬社區醫院醫生隻有14位。家庭醫生告急,窟窿怎麼補?朱國萍了解到,目前社區醫院的醫生普遍待遇低、工作量大、編制少,難以吸引人才。目前,提高全科醫生待遇的相關政策正在鋪開,從政策上激勵全科醫生,幫助其獲得與自身付出等值的回報,讓他們願意留在這個行業,從事這份職業,可能是家庭醫生發展的重要一點。
解決就醫“最后一站地” 異地醫保還望提高統籌層次
10年前,在朱國萍所在的虹儲居民區,下崗工人很多,當時朱國萍的主要精力是幫助下崗工人解決就業的問題。10年過去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大家條件好了,路子寬了,流動的人才也好,旅游的游客也罷,朱國萍又開始操心起這些身處異鄉人的醫保問題。
現階段異地就醫的病患,在出院結算時,隻有少部分試點地區的患者和醫院與醫保部門建立了互聯互通,可以享受出院后及時報銷。然而大部分患者都要先行全額墊付醫療費,然后再拿著相關報銷資料,回到參保地區的醫保部門補辦報銷手續。報銷手續繁瑣,報銷周期過長,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經濟壓力。朱國萍知道,異地就醫報銷難,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尚不均衡,醫療資源分布不平均,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政策。如何能提高統籌層次,出台全國醫療保障、轉移、銜接、異地看病的切實可行方案,建立跨省份的基本醫療轉移結算辦法,形成全國統一的醫療信息網,值得考量。
看著“小巷總理”的建議,百姓的生活畫卷徐徐展開,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民生觀的變化躍然紙上。站在新起點,老代表談到新一年的工作時,顯得特別從容。“作為一個連任三屆的老代表,首先就是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朱國萍說道。作為社區的老書記,怎樣培養年輕的社區工作者也是朱國萍不停思考的問題。
面對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日益增長的需求,像朱國萍這樣心系百姓、關注並解決百姓實際問題的“小巷總理”應該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