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梁軍
90后全國人大代表袁海波。 (人民網記者 梁軍 攝)
從農民工到港資企業優秀管理人員,再到全國人大代表,1991年出生的雲南小伙袁海波仍在不停地學習與探索中。記者在代表駐地遇到他的時候,他正在和其他代表探討如何“踩實”家鄉脫貧攻堅的致富路。
怎麼邁出第一步?這位年輕的人大代表心裡已經有了打算。
希望幫助家鄉村民脫貧奔小康
袁海波出生在雲南省曲靖市茨營鎮,屬丘陵河谷地帶。東面緊挨著雲南省最貧困縣富源縣,全鎮農業人口幾乎佔了總人口的99%。
海波說茨營鎮的主要產業是烤煙、蔬菜、桑蠶。目前,供香港地區的蔬菜基地已經建成,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園正在建設,但桑蠶產業還剛剛起步。
“家鄉附近幾個鄰村都是養蠶農戶,但可惜的是,他們養出蠶后,就直接將蠶繭賣掉了。”說到這裡,海波有些激動:“如果我們把蠶繭加工為粗成品,然后再銷售出去,對村民們來說無疑會獲得更高更可觀的利潤。”
海波告訴記者,他有一個“宏偉”的想法:成立一個合作社,號召鄰近村村民都加入進來,帶領村民脫貧奔小康。
記者問“這麼個大動作”會不會感到很吃力?海波說,雲南有88個貧困縣,像茨營鎮這樣的地方,在雲南還有很多。除了國家給予的政策和資金扶持之外,村民們如果能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再回到家鄉,他們的觀念一定會發生翻天覆的改變,繼而影響和改變他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
“如果我沒有在外面打工7個年頭的經歷,我也不會有今天的想法。”說這話時,這位帥氣的90后小伙笑了。
每個人都能實現自己的中國夢
2010年高中畢業的袁海波,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打起行囊遠赴浙江,慕名去了義烏國際商貿城,並應聘成為一家經營鎖具商店的外貿銷售員。
因為工作性質,每天要跟老外打交道,海波開始在網上自學英語,並練就了比較流利的口語。2012年春節回家過年的時候,已經小有積蓄的他與父母團聚,談到近一年的成長,非常開心,也跟鄉親們分享了外面的“精彩世界”。
這個時候,年僅20歲的海波就意識到,一個人富不算富,要帶動鄉親們一起富。2012年春節過后,海波帶著親戚朋友一行7人去了義烏,並協助他們順利找到了工作。
回憶過往的經歷,海波有說不完的感悟。“對於外出打工,鄉親們一開始有很多疑慮。人生地不熟,擔心被騙﹔缺少技能,擔心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不懂法律,擔心被欠薪討不回來……”海波列舉了老鄉們曾向他提出的種種擔憂。他說,現在光是自己所在的企業就有數百名雲南員工,但在7年前,像自己一樣外出到東部沿海地區打工的,在家鄉還是少數。
2012年,海波辭去了義烏商貿城的工作,去了蘇溪鎮的一家港資公司——博尼服飾有限公司。由於勤學上進、工作認真、善於溝通,且人際關系良好,半年后海波晉升為車間組長,之后還被授予優秀管理人員的稱號。
“我還年輕,需要學習和鍛煉的地方有很多。但我希望用我的變化讓更多人明白,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每個人都能通過打拼實現自己的中國夢。”說這話時,海波眼裡流露出堅定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