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灣區建設 發揮港澳所長

——港澳代表委員熱議政府工作報告

本報記者  柴逸扉

2018年03月08日04:3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關於港澳的部分,雖然報告中著墨不多,但內涵深刻,彰顯港澳在國家整體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談及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全國人大代表、澳門中聯辦主任鄭曉鬆這樣表示。

對於來自香港、澳門的全國人大代表及全國政協委員來說,這個報告裡讓大家最興奮的內容,莫過於提出“出台實施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大家紛紛建言獻策,希望粵港澳三地在大灣區建設中真正做到融合發展,同時也能讓港澳發揮各自所長。

消除壁壘促融合

“部署建設大灣區,不能隻求最大,還要盡可能消除制度壁壘、填平制度鴻溝,實現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制度創新。”來自澳門的全國政協委員馬有禮發言說。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洪為民表示,要促進大灣區“決策共商”,建議在中央層面設立發展協調領導小組,由三地政府具體落實決策﹔區域和民間層面,則可以成立由企業、智庫、社會組織組成的協商機構,打破原有行政體制的限制。

除了談及決策機制上的“一體化”,許多具體領域的打通、融合也為港澳代表委員所關注。

來自香港的全國政協委員李慧瓊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內部要深度融合,首先要做到交通的互聯互通。“如果交通不便利,大家怎麼會願意往來呢?”她表示,隨著港珠澳大橋通車、廣深港高速鐵路建成及“一地兩檢”的實施,未來大灣區的互聯互通將會越來越便捷。

來自香港的全國政協委員李民斌說,為了提升金融服務和資金流動,粵港澳大灣區應建立金融聯席會議制度,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作用擴展輻射到整個大灣區,有效服務實體經濟。

此外,“粵港澳地區不再收取電話長途費”“取消跨境車輛通關口岸限制”等建議,也都出現在港澳代表委員的提案、建議和發言中。

找准定位展優勢

在關注融入大灣區發展的同時,來自港澳的代表委員也十分關心如何找准定位,發揮香港、澳門的長處。

“比如,香港可以為國家經濟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變提供優質要素支持。”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認為,在國家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增長階段的情況下,必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這就迫切需要優質的商品、技術、服務、人才、信息等要素來進一步改善供給質量。在這一點上,香港完全有條件扮演優質要素提供者的角色。

來自香港的全國政協委員蔡冠深表示,中央支持香港進一步鞏固和提升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功能和定位,今后不論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還是“一帶一路”建設,香港都能發揮優勢,提供資金和多元化融資渠道、風險評估等支持服務。同時,他也建議香港發揮國際人才眾多、優質高校集中的長處,與深圳合辦創新走廊,推動科技發展。

“有人說澳門經濟、人口、面積那麼小,能發揮得了什麼作用呢?”澳門特區全國人大代表蕭志偉在開放日上指出,澳門雖然不大,但特色鮮明。比如澳門是連接中國與葡語系國家的重要平台,2017年中國與葡語系國家的貿易總額達1100多億美元,澳門的作用不可小覷。此外,澳門也是世界旅游休閑中心,獲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美食之都”,這都是澳門的亮點。

同等待遇安民心

大灣區要融合發展,人的往來和交流必不可少。一些代表委員提出,要想更多來自港澳的居民到內地學習、創業、就業,在大灣區內自由流動,還需要給予他們更多與內地居民一樣的同等待遇。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林龍安認為,內地與香港兩地應推動更多專業資格相互認証。在他看來,內地與香港的專業資格不能互認,大大增加了香港專業人才北上發展的難度。他建議,發展粵港澳大灣區,應盡早落實政策,實行人才計劃,包括推動更多專業資格互認、擴大目前專業資格互認的范圍。

此外,港澳居民在內地的身份認証、置業按揭限制、醫療社保、教育問題,也都受到港澳代表委員的關注。

(責編:李棟、閆嘉琪)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別策劃

    兩會進行時
    我為政府工作報告獻策
    民民跑兩會
    聽懂兩會
    捎句話
    人民網評
    健康中國人

兩會調查

    2018兩會熱點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