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09日05:1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 |
(數據截至2017年9月) |
“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一場“向自身開刀”的司法體制改革給中國法治生態帶來了深刻改變。
習近平總書記對司法體制改革作出重要指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政法戰線堅持正確改革方向,敢於啃硬骨頭、涉險灘、闖難關,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講了很多年但沒有做成的改革。
如今,司法體制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今年全國兩會,來自各地的代表委員回顧近幾年的司法體制改革歷程,充分肯定改革成就,認為中國法治建設進入了新時代。
司法動能更充沛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不斷完善司法體制改革頂層設計和宏觀部署,我國司法體制改革進入快車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司法體制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中居於重要地位,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意義重大。司法體制改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湯維建委員說。
實行員額制、全面推開司法責任制,提升審判質效,“去行政化”“去地方化”﹔大力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預防冤錯案件﹔執行信息公開,破除執行難……司法體制改革啟動以來,各地建立起權責明晰、權責統一、監督有序、制約有效的審判權力運行機制,著力提升司法質效。統計數據顯示,各級法院檢察院在總編制不變的情況下,一線辦案力量、人均辦案量、結案率普遍增長20%以上,一審服判息訴率上升10%以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司法體制改革,要緊緊牽住司法責任制這個牛鼻子。司法責任制改革使辦案力量配置更加科學合理,檢察權運行更加規范高效,辦案質效和公信力得以鞏固提升。”上海市人民檢察院檢察長、黨組書記張本才代表說。
公平正義看得見
司法體制改革給百姓帶來了真真切切的獲得感。
“司法正義就在身邊,聽得著、看得見。”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吳月代表說。法治環境是重要的發展環境,經濟社會各項發展都離不開司法保障。一直以來,“執行難”導致“老賴”現象,敗壞社會風氣、挑戰法律底線。近年來,通過各種公開曝光、限制高消費行為、建立社會失信名單等舉措整治“老賴”,讓群眾感受到了司法的力量。
為建立防范冤錯案件長效機制,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此后,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全面啟動,完善對偵查、起訴活動的監督制約機制,完善証據制度和審判程序,夯實防范冤錯案件的制度基礎,牢牢筑起防范冤錯案件的程序防線。
在四川恆和信律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李正國委員看來,在司法體制改革進程中,需要變革的不僅僅是法院檢察院,還有律師群體。“司法體制改革依法保障律師執業權利,出台了不少律師制度改革措施,體現了國家對律師行業的重視。這些改革措施切實保障了律師的執業權利,提升了律師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執業環境不斷優化,整個律師行業成為司法行政改革的受益者。”近年來,四川全省律師每年辦理的法律援助案件超過3萬件,還設立了公益法律服務專門委員會和專項經費,用於公益法律服務。
司改紅利惠及群眾
當前,司法體制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站在新起點上,我們如何推動司改向縱深發展?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呂紅兵委員建議,將法官主體地位在立法層面作出明確規定,突出保障法官依法履行職責,並強調加強對法官的管理﹔在明確保障司法公正的同時,還應關切司法效率問題,“沒有救濟的權利無疑是一紙空文。法官的權利救濟機制,應當更加規范化、法定化。”
寧夏社會科學研究院社會學法學研究所所長李保平委員認為,司法體制改革要進一步完善內部機制,充分釋放改革紅利,比如建立第三方司法改革績效評價制度,加快制定錯案認定標准,“如果沒有錯案認定標准,勢必影響司法發揮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最后一道防線的重要作用。”
如何讓司改紅利廣泛惠及廣大人民群眾?在湯維建委員看來,司法改革要從內部改革逐步向外部改革拓展,比如落實立案登記制,進一步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等。通過這些改革,使人民群眾有更多的機會理解司法、參與司法、監督司法,“司法公開性越強,人民群眾與司法之間的距離就越小。”
(本報記者郝洪、王錦濤、楊迅、禹麗敏、閆旭、張文、齊志明)
《 人民日報 》( 2018年03月09日 1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