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德芝:我有苦日子回憶 更有奮斗的幸福

2018年03月09日23:39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新華社北京3月9日電(記者梁建強 張麗娜劉大江)“我是一出生就趕上了好時代的幸運兒。”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間規劃研究中心江南分中心部長亢德芝,感慨地說。

1978年,一個時代開始。

改革開放風潮涌動,各行各業的人們懷揣美好夢想,開始了新的奮斗人生。這一年,亢德芝出生在湖北棗陽。

人生四十,不惑之年。回想起過去的歲月,亢德芝說,自己有過苦日子的記憶,但印記最深的卻是奮斗帶來的幸福感覺。從農村到縣城讀高中,有時候一天隻能吃兩頓飯,一個饅頭加稀飯就是一頓飯。對那時的年輕人來說,考上大學是改變命運的最主要出路。她如願考上了華中科技大學,2003年獲得城市規劃與經濟法雙學士。

她記得上大學時看到的武漢,到處都是城中村、棚戶區、低矮的建筑,道路兩邊都是公共電話亭。在通訊不發達的年代,這曾經是體現一個城市建設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但是,仿佛一夜之間,手機迅速普及,電話亭早已退出城市的舞台。而如今的武漢,早已成為一個現代化的都市,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

她沒想到的是,自己成了武漢這座城市的設計者、規劃者。近些年來,她深切感受到了城市發展理念的變化,以前追求的是城市建設的速度,現在則強調的是城市生活的品質。她主持的東湖綠道項目,入選聯合國人居署“改善中國城市公共空間示范項目”,被稱為世界級綠道。

她認為東湖綠道並沒有多麼“高精尖”,如果把它放在一些自然風光優美的城市裡,它可能僅僅只是一條普通的綠道,但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所服務的大眾群體、所在城市的發展能級,決定了它的獨特性:目前,武漢正處於快速發展階段,城市能級還在不斷生長,對這座有著千萬人口的大城市來說,中心城區能有這樣一個自由釋放心靈的綠色漫步空間,是一件了不得的事。

“每次看到市民在東湖綠道漫步,那種幸福感油然而生。”亢德芝說,“他們還在寸土寸金的武昌濱江商務區規劃120米寬的綠化廊道,並結合城市道路設計更多小而精致的街頭空間,要讓城市濱水區域有更多的視線廊道,而不是一眼看過去,密密麻麻全是建筑。”

“小女子也可以干大事,這就是好時代。”外表柔美的亢德芝,可是做過不少“硬”事!她上大學、讀研究生、出國交流、當工程師,主持完成的項目榮獲城鄉規劃設計領域的全國獎達8項、省級獎項15項、市級獎項20余項,發表核心期刊論文10多篇。

她的另一個身份,是九三學社的成員,擔任了九三學社湖北省資源環境專委會副主任、九三學社武漢市委會委員、九三學社武漢市委會婦女工作委員會主任。

最令亢德芝感到幸運的是,她還能夠走進庄嚴的人民大會堂,肩負人民重托,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神聖職責。

今年兩會,亢德芝帶來的建議是希望國家能夠批復成立武漢長江新區,推動國家級武漢長江新區的建設。她覺得,通過武漢長江新區建設,可以讓長江經濟帶整個脊梁骨“挺起來”。

今年兩會,亢德芝還高度關注鄉村振興問題。她說,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率不斷提高,但是很多農村卻成為空心村、老人村,農村的建設需要“產、地、人”整體推進,現在村裡年輕人太少,鄉村振興需要更多年輕人參與。

(責編:劉海天、閆嘉琪)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別策劃

    兩會進行時
    我為政府工作報告獻策
    民民跑兩會
    聽懂兩會
    捎句話
    人民網評
    健康中國人

兩會調查

    2018兩會熱點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