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人社廳廳長戴元湖接受人民網專訪。 (人民網 王曉嘯攝)
人民網北京3月12日電 (記者吳紀攀、楊麗娜、王曉嘯)“大家最為關心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江蘇情況還不錯,全省累計結余達3665.5億元,按照目前的測算可支付19.9個月,確保發放沒有問題。”10日,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戴元湖接受人民網專訪時表示,要以改革創新精神強化責任擔當,做好新時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
人民網:社會保障覆蓋率是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指標之一,而人口老齡化的加快對整個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帶來重大挑戰。請問江蘇的社會保險收支情況如何?您對江蘇養老保險未來可持續發展問題怎麼看?
戴元湖:近年來,江蘇省社會保險基金收支情況繼續保持“收大於支,結余增長”的趨勢和特點。大家最為關心的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江蘇情況還是不錯的,全省累計結余達3665.5億元,按照目前的測算可支付19.9個月,確保發放沒有問題。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江蘇啟動了養老保險基金委托投資運營工作,這為全省養老保險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下一步,我們將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做好四件事:1、“實施好一項計劃”,即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努力實現應保盡保、應收盡收﹔2、“貫徹好一項制度”,即貫徹落實國家即將實行的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強化基金統籌共濟能力﹔3、“開展好一項運營”,即盡快啟動實施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工作﹔4、“落實好一項舉措”,即盡快研究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具體舉措。我們想通過這些舉措努力使全省養老保險基金蓄水池越來越大,進一步增強江蘇省社保基金的支撐能力,促進社會保險制度可持續發展。
人民網:江蘇人社部門在打贏脫貧攻堅戰方面將要有何作為?
戴元湖:打贏脫貧攻堅戰具體到人社部門,最重要的兩項任務是就業扶貧和社保扶貧。
就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最光榮的一種脫貧方式。江蘇人社部門通過大力實施就業創業脫貧行動,深入開展東西部扶貧勞務協作,近兩年共幫扶17.72萬本省低收入農戶勞動力和0.38萬陝西貧困勞動力成功就業增收脫貧。但這一群體普遍年齡偏大、技能偏弱,越往后幫扶就業的難度越大,易於出現失業返貧的現象,難以實現持續就業增收。
立足區域特點,我們將在蘇北地區分別打造崗位援助、免費培訓、電商創業、扶貧車間、技校培養五大特色化就業扶貧示范區﹔立足渠道多元,聚焦省內貧困人口,建設就業扶貧基地幫扶穩定就業,發展村社代工點、手工編織等居家模式鼓勵靈活就業,落實免費技能培訓政策引導素質就業,開發公益性崗位進行托底安置就業,力爭3年幫扶就業增收脫貧25萬人﹔同時加強協作平台廣泛對接、就業信息實時對接、崗位開發有效對接、技能培訓深度對接、就業服務精准對接,不斷擴大扶貧勞務協作的領域和規模。
社保扶貧主要是起兜底作用,這是必須守好的底線。以去年為例,我們制定印發了社會保險扶貧工作的實施意見,研究提出了16條具體政策措施,通過政府補助的方式幫助24.5萬人代繳了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費用,將169.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今后,我們將繼續圍繞減輕繳費負擔和提高待遇水平兩項重點工作,在增強精准性和可操作性上持續發力,進一步扎牢貧困人口的社會保障網。在入口方面做好減法,盡可能減輕貧困人口繳費負擔,推進貧困人員社會保障全覆蓋。對困難群體全面落實好全額資助和適度資助政策,確保全省貧困人口一個不落全部參保,一個不缺全部續保,使貧困人口按規定能夠享受一份穩定的養老保障,享受基本醫保報銷和大病保險補償待遇,守住第一道防線。
在出口方面做好加法,落實好適度傾斜政策,穩步提高保障水平。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再提高10元,也就是達到每人每月135元,實現“八連調”。特別是對貧困人口醫療費用問題,我們將在繼續鞏固城鄉居民醫保政策范圍內住院醫療費用70%左右報銷比例的同時,將提高大病保障水平作為重中之重,對醫療救助對象、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等困難群體,全面實施傾斜性支付政策,將貧困人員的大病保險起付線降低50%,各分段報銷比例提高5-10個百分點,進一步提升大病保險的二次補償效果。同時,我們還將積極探索按人頭、按病種等付費方式,控制醫療成本,減少政策范圍外費用,進一步降低貧困人口醫療費用實際負擔﹔依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信息平台,實現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一站式”即時結算,讓貧困人員自己少墊錢,減輕貧困患者就醫壓力。
人民網:江蘇高校雲集,將如何促進高校畢業生更好地就業創業?此外,人力資源市場上還存在著招工難和就業難的“兩難”現象,對此又有哪些破解措施?
戴元湖:近年來,我們把做好就業創業工作作為最重要的政治責任擺在各項工作的首位,從充分釋放就業政策紅利、著力保障重點群體就業、大力推進全民創業、提升職業技能培訓質效、優化就業管理服務五個方面發力,力促全省就業局勢總體穩定、穩中有進、穩中向好。但還是存在不小的壓力和隱憂。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兩個問題:一是以高校畢業生為代表的青年群體就業壓力問題,二是“有崗無人”的“招工難”和“有人無崗”的“就業難”並存的就業結構性矛盾問題。
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堅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以就業促進、創業引領、基層成長為著力點,分類施策,精准服務,確保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水平不降低,把最大的數量壓力轉變為最好的人才機遇。在就業促進和創業引領方面,以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為抓手,以“貫通校內外各階段、求職就業各環節、就業創業全過程的服務體系”為支撐,組織開展能力提升、創業引領、校園精准服務、就業幫扶和權益維護等“五大行動”,落實求職補貼、培訓補貼、社保補貼、創業補貼、見習補貼等各類扶持政策,建立健全精准招聘、創業指導站和大學生創業園三大服務平台,聯動舉辦就業促進月、政策宣傳月、人力資源市場招聘周等專屬化公共就業服務活動,特別是重點做好離校未就業畢業生的“一對一”“實名制”精准就業幫扶,促進高校畢業生多渠道就業創業。在基層成長方面,實施好省兩辦《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實施意見》,通過基層崗位開發、落實工資待遇、完善保障措施、暢通發展通道等措施,引導高校畢業生投身精准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確保高校畢業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動,促進一批有志有能青年在基層成長。
就業結構性矛盾已經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就業領域的主要矛盾,也是制約實現更高質量就業的瓶頸所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和關鍵就是職業培訓。今后,我們將對接中國制造2025和人力資源市場未來需要,大力發展技工教育和職業培訓,積極推動與經濟轉型相適應的培訓轉型,更大力度推進實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扎實開展面向高校畢業生、新生代農民工、去產能企業職工、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勞動力等群體的專項培訓計劃,落實好重點群體就業免費培訓、企業職工上崗后補貼培訓和技能勞動者成才時獎勵培訓三項政策,完善技能人才多元化評價體系,全面推行“企業訂單、勞動者選單、培訓機構列單、政府買單”培訓服務模式,積極構建勞動者終身職業培訓制度,通過培訓升級緩解“兩難”結構性就業矛盾,釋放更多人才紅利,更好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