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12日18:30 來源: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手機看新聞
又到一年兩會時,聽聽兩會“娜”麼說。各位好,我是老娜。今天咱們繼續用聲音的方式記錄兩會,感知兩會。
今天是3月12號,今年的全國兩會,進程已過半。在今天節目的開始,老娜想先講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叫厲莉,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房山區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長,一名清秀、溫婉的基層女法官。在過去的幾年中,厲莉遵守著造血干細胞志願者的承諾,冒著醫學“禁區”兩次捐獻骨髓,而其中一次,還是在她正在備孕的特殊時期,冒著要為此延遲懷孕,高齡受孕的風險,厲莉用自己的愛心為患者送去新生,也在用無私博愛詮釋著愛的力量,踐行著一名法律工作者的榜樣示范。在她看來,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履行承諾,踐行“信”的力量。
信,公信、誠信,正是人與人相處的准則,人心向善的力量。而這幾天的兩會現場,也正洋溢著這種力量。法治的力量,信仰的力量。
從3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作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到3月11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表決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再到今天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記者會,就“人大立法工作”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讓人民有更多法治獲得感、讓法治成為國家信仰,成為了代表和委員們熱議的焦點,也成為會場外,人們最切身的感受。
“法者,治之端也。”黨的十八大以來,人們感受最深的,是中國立法的鏗鏘腳步。您看,無論是加強重要領域立法,確保國家發展、重大改革於法有據,還是適應形勢發展需要,與時俱進對現有法律進行修訂完善﹔無論是打破部門利益藩籬克服立法部門化傾向,還是最大限度地開門立法,以最大誠意匯聚民意,中國立法越來越適應時代發展,越來越滿足現實需要,越來越體現黨心民意,越來越展示中國特色。扎實的立法為法治中國奠定堅實基石,提供重要支撐。
讓我們感受深刻的,還有法治政府的高效務實。無論是大刀闊斧地推進“放管服”改革,還是下大力氣推進政務公開讓政府與百姓零距離﹔無論是扎實推動電子政務發展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還是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讓權力不再“任性”,這五年,權力運行日漸步入法治化軌道。
當然,司法改革的執著堅毅也讓人印象深刻。無論是排除困難推進員額制改革,把優秀人才吸引到辦案一線,還是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確保案件事實証據經得起法律的檢驗﹔無論是全面實行立案登記制改革,破解群眾反映強烈的“立案難”,還是打出組合拳讓“老賴”寸步難行,破解多年未解的“執行難”,這五年,司法改革向深水區邁進,啃下“最難啃的硬骨頭”,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講了很多年但沒有做成的改革,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如果這樣說,您還覺得有些“高冷”的話,咱再換個角度,您看咱身邊,奇葩証明取消了,街面執法規范了,案件庭審直播了,“女子扒高鐵車門不讓走”的視頻引發了各方的集體討論和批評……隨著法治理念的不斷深化,整個社會的法治素養正在提升,咱每一個人的法治獲得感也越來越真切。
就在今天的記者會上,因為法治的力量,咱們的生活會愈加美好的感受也更加真切。您聽:在回答記者有關“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草案”的問題時,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許安標介紹,基本醫療衛生和健康促進法已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目前進入到一審程序﹔在回答記者有關“校園暴力”的問題時,十二屆全國人大內司委副主任委員王勝明表示,對這個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及其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建議修改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在修法過程中,一定會認真研究這個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辦法﹔在回答記者有關“垃圾圍城”的問題時,環資委委員呂彩霞表示,希望通過法律制度和政策引導,從資源利用的源頭上解決,也就是要規范資源利用的行為,提升資源利用的效率,從政策上引導和鼓勵資源綜合利用……
您看,這一問一答間,不正說明了,法治的力量正在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讓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的相處更加和諧。這不也正說明了,執政興國,離不開法治支撐,社會發展,離不開法治護航,百姓福祉,也離不開法治保障的最深刻的道理嘛。好了,今天的兩會“娜”麼說就先說到這裡,又到一年兩會時,聽聽兩會“娜”麼說,我們下期再見。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半畝方塘工作室 趙婀娜 毛殷平 李姝凝 宋潤舟。特別參考《法治中國舒展斑斕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