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章斐然 李彤 羅知之 車柯蒙 楊麗娜 趙娜
“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就不能真正強大起來。強起來要靠創新,創新要靠人才。”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3月7日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發展”“人才”“創新”始終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高頻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來的重大戰略。”“要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為人才發揮作用、施展才華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2013年,習近平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委員並參加討論時強調。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報告還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
習近平的最新論述將發展、人才、創新三者並列“第一”,闡釋三者辯証關系,引發全國人大代表們的熱烈回響。
育才:高校人才培養應適應轉型需求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 (人民網記者 趙娜 攝)
“習總書記說,‘強起來要靠創新,創新要靠人才’。我的理解就是,創新的關鍵是人。”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說。
他指出,近年來,中國科大在量子通訊、量子計算、量子測量等量子相關方面走在世界前列,類似科大訊飛等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產品也在世界人工智能領域佔有重要一席。“這些與科大和科大人的創新理念和實踐是分不開的。”
他認為,這歸功於中國科大精英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2018年,中國科大招生人數為1860人,比1958年創校之初還少40人。“不靠數量,更重質量,同時,重視本科生教育,強調基本功。”他說。
他告訴記者,2017年12月23日,中國科大宣布成立生命科學與醫學部,集中理工優勢、理工醫交叉融合發展“新醫學”,以解決國家在醫學方面的某些短板,未來,中國科大將更多地培養在醫學應用領域的現代科技人才。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科技師范學院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副院長潘桂仙。 (人民網記者 章斐然 攝)
同為教育工作者,全國人大代表、廣西科技師范學院職業技術教育學院副院長潘桂仙在談到創新人才培養時,也談到了專業設置。她指出,傳統產業需要升級改造,高校的人才培養和專業設置也要與社會和市場的需求相接軌。
她舉例說,她所在的廣西科技師范學院注意到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蓬勃趨勢時,及時對新增設的汽車服務工程專業增加相關課程方向,使得培養的學生更加符合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
在談到如何激發學生的創新性時,她說,除通過產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實踐環節外,學校通過啟迪眾創空間、協同創新中心等平台,匯聚有創新潛力的同學,鼓勵更多想法的碰撞和創新實踐。
“培育創新型人才還需要創新型的老師。思想開放、科研能力強,能夠融通校企資源的老師往往更具創新性,也更有利於培養創新型的學生。”她補充道。
她表示,下一步,學校將加大力度對特色專業培育和打造,不斷深化教學改革,通過提高待遇等手段引進一批創新型教師,為新舊動能轉型提供人才的支撐。
引才:以體制機制激發人才內生動力
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七台河市市長賈君。 (人民網記者 楊麗娜 攝)
“讓院士、‘千人計劃’人才帶著老婆孩子都搬到七台河,可能嗎?這不現實!”作為黑龍江省七台河市市長,賈君代表在談到基層吸引人才的實際情況時頗有感觸。
七台河位作為一座因煤而生的城市,近年來因資源枯竭奮力產業轉型升級,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求賢若渴。但在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上,小城市與大城市存在現實的差距。
“所以我們提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隻要能夠把先進的科研成果用到七台河就很好了。”他說。
賈君口中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指的是,人才不必到七台河安家,但可以將擁有的專利技術和專有技術放在當地落地,當地企業給予股份、期權等激勵。
“有了股份、期權以后,他會干什麼?他會去找更好的技術,再帶到七台河來。”賈君對此充滿了信心。
此前,當地一家以石墨烯產業開發為主的公司已通過這種機制,先后引進了12位石墨烯領域的高端人才。
“我們打算先鼓勵一批這樣的企業。”賈君認為,政府應該通過體制機制激發人才的內生動力。
全國人大代表、株洲市委副書記、市長陽衛國。 (人民網記者 羅知之 攝)
同在轉型升級關鍵期的湖南株洲同樣重視人才對創新、創新對發展的關鍵作用。
作為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全國兩型社會配套改革試驗區,株洲近年來先后培育和引進了400多名國家級高端人才,其中包括劉友梅等11名院士,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4000多名,全市擁有國家突出貢獻專家42名,各類技術人才總量已達20萬人。
全國人大代表、株洲市委副書記、市長陽衛國告訴記者,除了“引才”外,下一階段,株洲還將在“育才、用才”上著力,形成留住人才的優良環境,全力打通人才流動、使用、發揮作用中的體制機制障礙﹔突出產業轉型發展需求導向,加大軌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車等重點產業人才開發力度﹔建立健全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人才選拔使用、合理流動和收入分配激勵機制,“讓有作為、有功績的科研人員名利雙收!”
用才:以發展機遇激勵人才創新成長
全國人大代表、聯泓集團董事長鄭月明。 (人民網記者 李彤 攝)
“早前,企業在尋找吸引人才時,多是將薪資待遇擺在前面。現在,則更注重為人才提供技能與機會的匹配。”全國人大代表、聯泓集團董事長鄭月明表示,對於吸引已經擁有優勢技術、產品的團隊,企業更要提供創業條件和發展環境。
事為先,人為重,人才對於創新發展的作用越發突顯。鄭月明認為,企業管理模式創新、新技術引進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撐。他以新材料行業為例說道,吸引具有豐富從業經驗的國際人才,是當前業界關注的話題。
“這些人才多有跨國公司的從業經歷,需要進行個性化培養、人才復盤,提供更多舞台和機會。要與市場對標,不能封閉式培養,要推動交換式培養。在激勵機制上,構建短期激勵與長遠激勵相結合的模式。”他說。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C919大型客機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光輝。 (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 攝)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C919大型客機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光輝強調,要實現創新發展,不僅要吸引國際上人才向我們聚集,更要重視自主培養人才。
“創新是我們大飛機發展的動力,但是人才才是我們發展的核心,如果沒有人才,其他的發展都成了空談。”他所在的“商飛”正是以“培養自己的人才”牢牢抓住核心技術的發展。
“目前,公司人才中75%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這部分人現在已是很多崗位上的骨干。到下一個機型,就有可能成為專家。而這些人才,也將真正成為國家發展源源不斷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