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3月18日,中央紀委副書記肖培在《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推進黨的紀律檢查體制和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署名文章,圍繞推進黨的紀律檢查體制和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必然要求、深入推進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全面推進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等方面進行了全面闡述。
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決定》和《方案》),對完善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制度、推進黨的紀律檢查體制和國家監察體制改革作出戰略部署,為在新時代推動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指明了方向。學習貫徹全會精神,關鍵在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准確領會、把握黨中央意圖和確定的改革目標,切實把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推進黨的紀律檢查體制和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必然要求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黨的十九大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基本方略全面闡釋,“八個明確”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十四個堅持”第一條就是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這既是推進黨的紀律檢查體制和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根本目標,也為改革的深化與推進提供根本保証。
為強化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體系提供有力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
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提供堅強保障。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完善黨領導下的國家管理制度體系為根本前提。
為增強黨長期執政條件下自我淨化能力探索有效路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全面領導、長期執政,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對權力的監督。要破解這一難題,跳出歷史周期率,必須探索出一條實現自我淨化的有效路徑。
深入推進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
《決定》要求:“深化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推進紀檢工作雙重領導體制具體化、程序化、制度化,強化上級紀委對下級紀委的領導。”這是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基礎上,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工作的再部署、再深化,目的在於進一步增強黨內監督實效,健全和加強全面從嚴治黨的體制機制和制度建設。
黨章規定,各級紀委是黨內監督專責機關。黨的紀律檢查體制主要包括紀檢機關的領導體制、職能職責、監督范圍、權限程序、自我監督等方面的機制制度,其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是領導體制。
黨的十八大后,紀律檢查工作領導體制進入深化改革的新階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增強權力制約和監督效果,必須保証各級紀委監督權的相對獨立性和權威性。”紀檢體制改革取得豐碩成果,既堅持了黨對反腐敗工作的有力領導,又保証了紀委監督權的有效行使,為全面從嚴治黨取得卓著成效提供了有力保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的十九大通過新黨章,充實了從嚴管黨治黨基本要求,賦予了紀檢機關新的職責任務。在新起點上深化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必須著力在推進紀檢工作雙重領導體制具體化、程序化、制度化上下功夫。
全面推進國家監察體制改革
《決定》要求:“完善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機制,組建國家、省、市、縣監察委員會,同黨的紀律檢查機關合署辦公,實現黨內監督和國家機關監督、黨的紀律檢查和國家監察有機統一,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完善巡視巡察工作,增強以黨內監督為主、其他監督相貫通的監察合力。”這對於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戰略部署,推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是事關全局的重大政治體制改革,是對我國政治體制、政治權力、政治關系的重大調整,是從國情出發強化對權力監督制約的重大制度創新。國家監察是對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最直接最有效的監督,本質上屬於黨和國家的自我監督。我國80%的公務員、95%以上的領導干部是共產黨員,黨內監督和國家監察既具有高度內在一致性,又具有高度互補性。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及試點工作。習近平總書記6次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專題研究,作出頂層設計﹔在黨的十九大,十八屆六中、七中全會,十九屆一中、二中全會,以及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七次全會,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等重要會議上都作出重要部署,堅強有力引領改革方向。
當前,黨中央確定的改革藍圖已經轉化為具體而生動的實踐,省、市、縣三級監察委員會已經全部建立,國家監委籌建工作基本完成,監察法草案已決定提交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國家監察體制改革即將取得決定性成果,為建立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監察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國家監察體制改革進入新階段,將觸及更多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必須統籌安排、精准施策,切實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