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19日17:28 來源:人民日報媒體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手機看新聞
又到一年兩會時,聽聽兩會“娜”麼說。各位好,我是老娜。今天咱們繼續用聲音的方式記錄兩會,感知兩會。
3月19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七次全體會后,舉行了大會第五場“部長通道”,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執行理事會理事長魯勇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提到了殘疾兒童受教育的情況。魯勇介紹,目前我國殘疾兒童義務教育普及率已達到90%以上,過去幾年中,每年都按照“一人一案”在推動解決,但是現在按照實名制登記情況看,還有24萬左右殘疾兒童沒有完全解決好義務教育問題。
問題的解決需要採取多種方式。包括納入普通學校隨班就讀,進入特殊教育學校就讀,也特別需要採取送教上門、遠程教育等特殊手段。魯勇呼吁,能有更多人參與到殘疾兒童的志願教育中,能有更多志願者為殘疾孩子做好送教上門的工作。為了能讓更多人加入到關愛殘疾人的事業中,魯勇還向在場的記者們鞠了一躬,語重心長地說了這樣一番話:“對於殘疾人工作,不是不理解,而是不了解,不是不人道,而是不知道,不是不重視,而是容易被忽視。” 他還向大家提出一個“不情之請”:期待和大家一起,營造良好氛圍,充分展示我國文明進步的新成果,帶動更多人關心關愛殘疾人事業。
是的,我們一直都在說,對殘疾人的關照,能為現代社會擦亮最容易忽略、卻又最為重要的人性基礎。還記得不久之前的那個報道嗎?浙江淳安一所鄉村小學,12名老師3年來輪流每周走8.5公裡山路,去為一個13歲的殘疾孩子上課。“一個人的輪椅課堂”,照見了教師的偉大,也照見了殘疾孩子的受教育之難。
我們知道,殘疾人、殘疾兒童受教育的問題是個世界性難題,對於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尤其如此。長期以來,我國的殘疾少兒教育經費與師資短缺,中西部農村地區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基礎薄弱,保障殘疾少兒入學更是難上加難。近年來,我們國家在這方面有了長足進步:從特教與普教相對分離,過渡到特殊教育與“隨班就讀”相結合的融合教育﹔從主要由教育部和殘疾人聯合會負責,發展到政府主導、多部門協同合作﹔從過去的群體關照,精細到“一人一案”的個性化服務﹔從以往隻統計視力、聽力、智力的殘疾少兒,到將孤獨症、腦癱、多重殘疾等統計進來。“全覆蓋、零拒絕”,不僅是要求,也在慢慢變成現實,這樣成績的取得實為不易。
老娜記得不久前,教育部等七部門還專門印發了《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提出了到2020年我國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5%以上的目標。這意味著,我國殘疾少兒義務教育將從“基本普及”發展到“全面普及”,入學率指標從90%提升到95%,達到世界較高水平。
從90%提升到95%,看似指標提高得不多,但國家和社會要為此付出的努力卻是巨大的。因為這意味著,國家把殘疾人自我成長的需求放在了第一位,由此出發去改革一些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問題。比如,強化特殊教育的資源配置,真正保障全國30萬以上人口的行政縣都有至少一所特殊教育學校﹔夯實經費保障機制,加大財政投入,提高殘疾學生資助水平,不讓殘疾少兒因為家庭經濟困難對學校“望而卻步”﹔也要加強特教教師培養,切實解決“誰來教”、能否“教得好”的根本問題。
當然,從經濟成本看,特殊教育可能是更昂貴的教育,從投入產出比看也不算高。然而,從教育的維度打量,我們會發現,針對殘疾少兒的特殊教育或許是距教育本質最近的教育學科。與我們每一個健全的人有關。它不僅集教育學、醫學、社會學、倫理學於一身,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真正從人性的角度去看待每一個孩子,沒有考分、沒有排名,不消極、不漠視、不急躁,尊重差異、尊重失敗。這其中,蘊藏著教育的本原,也綻放著教育的理想。
對國家和社會而言,殘疾的存在,更能讓健全人懂得換一種視角看待生活,不僅看到失去的,更加珍惜已經獲得的。在享受科技與社會進步的成果時,懂得禮待“弱小”、和諧同生、珍惜回報……而這些,正是在高速發展、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中,最容易忽略卻又最為重要的人性基礎。
從這個意義上講,特殊教育是給所有人的禮物。對殘疾人的關照,不意味著健全人群的一味付出,而是全社會在更高層面都會有所收獲。當一個社會,無論身體是否有缺陷,每個人在基本公共服務方面都受到同等水平的照顧,那麼國家和社會將會擁有無與倫比的凝聚力、向心力,並有足夠的自信去面對一切困難和挑戰。
今天,魯勇給記者鞠的這一躬,也是替所有殘疾人向全社會鞠的一躬,這份“不情之請”的背后其實是一片深情。相信,能喚起更多人對於殘疾事業的理性看待,喚起更多溫暖的力量。好了,今天的兩會“娜”麼說就先說到這裡,又到一年兩會時,聽聽兩會“娜”麼說,我們下期再見。(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半畝方塘工作室 趙婀娜 滕菲 呂金蔚 宋潤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