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训文
2018年03月14日04:2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在两会报道中应用的机器人“汪仔” |
光明日报在两会报道中应用的新媒体平台“钢铁侠” |
全国两会向来是媒体的“战场”,今年也是如此。随着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今年两会上,各类“黑科技”得到空前应用,不仅让媒体报道更智能化,也让两会安保、会务服务更精准、更高效。
新闻生产更智能
“全国两会,您最关注什么?”这是历年全国两会前后媒体最关注的话题之一,以往媒体们需要做大量社会调查,如今这项工作交给了人工智能。
两会前,新华社发布消息称,其和阿里巴巴公司共同研发的国内第一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从5亿网页中梳理出两会舆情热词,并生产发布了全球首条关于两会内容的MGC(机器生产内容)视频新闻。该消息还称,“媒体大脑”具有15秒产出新闻内容的能力。
“媒体大脑”对最近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比后发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出现了一些新表述:比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被提及5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提及4次,在新表述中最为醒目;“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今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新华网还使用一款名为“Star”的智能机器人,用一套数据模型描绘出观众在听政府工作报告时的“情绪曲线”;新华社客户端则推出了增强现实报道,用户扫描二代身份证就可以用更具科技感的方式浏览政府工作报告。
内容制作成为媒体报道两会的作为高科技“秀场”。据统计,两会时间尚未过半,已有20多款高科技产品参与到两会报道中来。包括大数据、H5、AR视频、3D立体动画等。
山东电视台联合浪潮集团运用机器人策划推出节目《机器人“小闪电”的大数据时间》,通过发挥浪潮的大数据分析和AI技术优势,实时收集两会大数据和两会热点,通过筛查和分析,实现人工智能分析和机器人新闻播报。
安保识别更精准
两会安保一直都是高科技应用的展示舞台。今年两会安保上线的“黑科技”更加温馨、高效。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想要迅速发现、识别危险者、犯罪分子,靠人力往往十分吃力。不过,依靠一款名为“天网”的动态人脸识别实时预警系统,今年两会的安全保障有了更重的砝码。
该系统可以通过动态人脸识别,在数秒内识别20亿人。在硬件计算能力保证的前提下,可实现每秒比对30亿次,2秒多就能将全世界的人脸就比对个遍。
实时预警系统开发单位负责人之一,深醒科技联合创始人袁培江表示,该系统结合了AI、大数据、云计算优势,可实现全帧人脸检测、近红外人脸识别、支持大年龄跨度识别、多数据源综合研判、自定义预警规则。
除了“天网”,记者采访今年两会时发现,各式智能装备也在大量运用。例如,在对进入会场的人员进行查验时,民警们除了人工对比证件和本人是否相符外,还会采用一款类似POS机的移动警务终端来“刷脸”辨认。在代表委员的酒店驻地或会场,“刷脸”“刷证”进入成为标配,既减少了代表委员和记者的排队时间,又极大提升了安保能力。
在天安门广场四周巡逻的警犬身上,如今都配戴着一个长方形盒子——执法记录仪。它有前后双“鱼眼”,前后左右各个方向均可实时拍摄;经过重新编排程序,还能复原成正常人眼观察的画面。这些画面能通过WIFI实施传输到民警佩戴的虚拟现实(VR)眼镜上,帮助民警随时发现异常情况。
会务服务更高效
此次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时,细心的观众会发现,今年的计票速度和结果出炉时间明显加快。其实,这是源于本次大会采用了新的电子计票系统的缘故。
据了解,这套系统不仅统计收回票数速度更快,而且做到精准。在投票过程中,如电子计票系统出现故障,工作人员还能启用备用电子计票系统。
近年来广泛运用的二维码在两会上也颇为受宠。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中央预算报告中,二维码运用更为广泛,每份报告中的很多相关信息都有了二维码。而在“代表通道”“委员通道”“部长通道”旁边,记者们还能通过在现场扫一扫二维码,提交自己关心问题,由主持人汇总后直接向代表委员、部长们进行提问。
此外,人大各地方代表团工作人员、代表委员们也开始利用二维码、H5等形式宣介家乡和自己。在贵州代表团提供的记者采访联系卡上,扫描二维码便能观看用H5制作的宣传贵州美景的内容;很多代表委员名片上也出现了二维码,扫一扫便能快速加微信号,或阅读提案、议案,让记者们与代表委员们的沟通更为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