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03日09:34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麻辣財經工作室 手機看新聞
3月3日下午3點,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正式開幕。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由 34個界別的各界人士組成,充分體現了人民政協廣泛的代表性和巨大的包容性。
全國政協常委張連起,他的職業是瑞華會計師事務所管理合伙人。“注冊會計師整天跟企業打交道,就是市場經濟的‘啄木鳥’。”張連起說。
作為財稅專家,張連起委員的提案大都跟財稅和企業有關。2017年,他提交“關於盡快推進個人所得稅改革的提案”,建議要針對重點行業、重點人群實施重點監控﹔2018年,張連起就深化增值稅改革等方面提出建議,財政部專門給他發來感謝信。
今年全國兩會,張連起帶來的提案,是關於完善科創板注冊制的建議。為此,他實地走訪了“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30多家企業,詳細了解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研發投入、盈利能力、稅費負擔等情況,為精准建議打下了堅實基礎。
兩會還沒開幕,張連起的工作“時間表”已經排得滿滿當當,多虧麻辣財經有備而來,抓住兩會前夕的空當對他進行了獨家專訪。
一問:2018年中國經濟怎麼看?
張連起:事非經過不知難。回首2018年,中國經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但最終還是交出了一份亮麗的成績單。
從各項主要經濟指標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90萬億元大關,同比增長6.6%﹔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CPI同比上漲2.1%﹔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61萬人,連續6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全年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30萬億元,外匯儲備保持在3萬億美元以上。
過去幾年,我國城鎮每年新增就業超過1300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在5%左右。2018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61萬人,比上年多增10萬人,連續6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完成全年目標的123.7%。同時,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速基本保持同步,形成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等收入群體,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社會保障網,這對一個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來說,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
這些數據意味著什麼?意味著2018年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較好完成,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0%,仍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和穩定器。
但也要看到,發展中還面臨一些結構性矛盾和問題。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其中,既有短期因素的影響,也有長期因素的困擾﹔既有周期性變化的原因,也有結構性矛盾的制約。
從經濟轉型進程看,我國經濟發展質量在持續改善。2015年以來GDP增速連續15個季度穩定在6.5%-7%之間,全要素生產率持續回升,經濟轉型的進程穩步推進。
從結構調整看,近幾年,針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結構性矛盾,中央確定打好三大攻堅戰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去產能、去杠杆、控債務、控地產、強環保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雖然短期產生了一定的陣痛和緊縮效應,但經濟仍然實現了平穩增長,這為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提供了結構性改革的現實基礎。
二問:2019年如何把握“穩”與“變”?
張連起:2019年,國內外不確定因素增多,中國經濟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艱巨繁重。准確判斷經濟形勢,需要把握好“穩”與“變”的關系。
變,主要體現在國際和國內環境兩大方面:一是世界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加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報告預計,世界經濟增長將放緩,全球經濟增長率到2020年可能會降低0.5個百分點﹔二是在經濟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與國內經濟下行周期疊加,部分經濟指標出現波動、區域經濟走勢出現分化、一些行業企業出現生產經營困難。這表明,2019年中國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仍然不小。
當前,中國經濟已經深度融入全球經濟。在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的背景下,但我們一定要看到中國經濟有抵御壓力的韌性,長期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不會改變。眼下的這些“憂”和“險”,是我國邁向高質量發展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也是必須要闖過的關口。
三問:中國經濟的“韌性”有多大?
張連起:中國經濟的“韌性”,我認為主要有兩重含義。
一是中國經濟存在著對內外部沖擊的緩沖和回旋空間。中國是一個地理和人口規模罕見的發展中大國,其國內不同區域之間存在著發展階段的落差。當前中國已成為經濟總量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外匯儲備和財政資源充裕,且中國政府具有持續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動力和能力。“大國效應”與“政府—市場的動態關系”,使中國經濟可以較好抵御並消化可能出現的異常波動。
二是中國經濟存在著保持較快增速和高質量發展的潛力。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已經形成了龐大的富有市場活力的微觀經濟主體,中國的經濟發展也已牢固地構筑在市場化和全球化兩個“輪子”之上。作為一個擁有接近14億人口、人均GDP接近1萬美元、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的新興大國,中國國內市場的體量、能級舉世矚目。
伴隨著城鎮化、工業化和居民消費結構的變遷,中國國內市場正經歷從物質產品主導轉向服務產品主導的重大轉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會刺激產業升級、經濟創新,進一步促進國內市場總量放大和結構升級。
中國經濟的“韌性”,還源於經濟結構的積極變化。這些年,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我們沒有採取“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也沒有沿襲過度投資、消耗資源的傳統發展方式,而是通過改革創新,持續調整經濟結構,實現了經濟增長從過多依賴出口、投資,到更多依靠消費拉動、服務業帶動、內需支撐的重大轉變,內需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頂梁柱”。這些重大轉變,凸顯了中國經濟質的提升,使經濟增長具有更好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中國經濟的“韌性”,還表現為競爭力的不斷提升,穩定的就業能力、加強對風險的防范等很多方面。
四問:減稅降費如何讓企業更有獲得感?
張連起:如果把一個個企業比喻成一棵樹,那麼市場經濟就是一個茂密的森林。在這片森林裡,95%都是小微企業。
為什麼這幾年小微企業比較多?有兩個原因,第一是雙創,創業創新的政策好﹔再一個是逆周期條件下,因為小微企業容納的就業量最大,現在國家很多政策是鼓勵就業的,所以小微企業最受益。
今年年初出台的針對小微企業降稅的舉措,包括增值稅、企業所得稅、資源稅等8個稅種和2個附加,是普惠性減稅政策,可以說基本上小微企業都可以享受到優惠。
國家減稅降費力度很大,為什麼還有企業獲得感不明顯?這裡面的主要原因,一是減稅總盤子是根據名義稅率靜態計算,企業則是根據稅負比較計算,兩者參照坐標不同,差別較大。二是隨著稅費征管能力和征管信息化的提升,彈性空間和模糊地帶減少,征管剛性增加。換句話說,原來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的稅費跑冒滴漏現象比較普遍,而現在的征管剛性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名義減稅降費的程度,一減一加,稅費“痛感”緩解得不如預期。
那麼,減稅怎麼減是最有效的?把稅率適當降下來,這個企業和百姓都能感覺得到。就像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一樣,扣了多少馬上就感覺到了。下一步增值稅的改革,深化增值稅改革的方向,應該是降稅率。這是最管用的,它一降就立竿見影。
當然,我們也需要向企業解釋明白,減稅也不是越多越好,降多少還要考慮到財政的承受能力,要進行精確測算。總之,2019年,要聚焦制造業和中小微企業稅費負擔,實施“有溫度、能感知、實質性”減稅降費。讓減稅降費落地生根,使企業輕裝前進。(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李麗輝 陸婭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