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5日電 政協委員談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准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記者會今日下午3時在梅地亞兩會新聞中心舉行。
在回答記者有關“要減少環境污染,在城市或者區域的發展過程中應該如何穩步推進能源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問題時,李偉認為,這個問題的核心在於能源結構調整和城市區域的發展問題。
李偉講到,去年年底國家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了59.58%,這是按6個月以上的常住人口計算,而實際上按城市城鎮所承載的流動人口計算,遠遠大於這個比例。能源的消耗和污染的排放,主要集中在城市以及與城市密切相連的工業企業,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把城市和區域的污染防治治理作為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主戰場並不為過,特別是涉及到能源結構問題。當然了,近些年來不斷加大城市污染治理力度,正在倒逼能源結構加快調整優化,加快提升能源效率,促進減排的提升。
李偉指出,十八大以來,在能源結構方面,煤炭佔總的能源消費比重下降了超過8個百分點,而清潔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提升了6個點。現在能源結構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煤炭的比重太重,最高在2011年的時候達到了70%以上,現在下降到了59%左右,但這還是很高。所以把城市區域的發展和能源結構的調整優化結合起來考慮和部署,這非常重要。
李偉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大能源結構調整的力度,加大優化措施。
一是針對大中城市和重點地區,重點在是工業領域加快實施“雙替代”(天然氣代煤、電代煤)。另外,煤炭消費總量控制逐步推行。現在煤炭消費總量,從實物量來講,還在接近40億噸,為38.2億噸,這樣大量煤的消耗、消費,包括取暖,包括其他各種形式的用煤,造成了碳排放和主要污染物下降的速度很慢。使用煤炭的峰值已經過了,但是污染的空氣排放最主要的碳排放要到2030年左右才能達到峰值,其中煤炭在這裡面佔了很大比重。所以“雙替代”對城市尤其是工業領域是重中之重。
二是在城市大力推進節能建筑、建筑節能。在這方面國外有很多經驗我們可以借鑒,現在科技的發展我們也可以進一步充分利用。在這方面我們的潛力還非常大。另外,在城市取暖、散煤替代方面還有一個捷徑,就是燃煤電廠各種形式的余熱取暖和熱能利用,這裡面也有很大的潛力。另外,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加大地熱能的開發和利用,尤其是供暖、制冷。
我在工作當中接觸了河北的兩個縣,他們開發得比較早,開發的效果也比較好。一個是雄安,早在它成為雄安新區之前,在2009年就有中國石化新星公司引進,進行地熱能的開發。去年年底它的地熱能的供暖面積已經達到了870萬平方米住宅,包括辦公樓。什麼概念呢?它替代了標煤22.6萬噸,每年減少碳排放接近60萬噸。雄安新區的目標提出來以后,按照規劃地熱能的利用將會大幅度提升。還有就是河北省的大名縣,大家知道宋朝著名的大名府,這是我們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定點扶貧項目。不到三年的時間,到去年年底,它的地熱能的供暖面積已經達到了287萬平方米,替代標煤6.6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達到了17.4萬噸,城區裡面的取暖90%覆蓋了,現在都用地熱能,潛力非常大。
三是要優化重點區域運輸的結構,積極推進京津冀等重點地區公路轉化為鐵路,建設低碳高效的交通運輸體系。公路轉鐵路,現在中國的貨運主要是靠公路,2017年的時候大體是472億噸的貨運量,78%是公路,14%多一點是水陸,鐵路隻有7.8%。而公路運輸靠汽車,載重汽車主要消耗汽油,甚至很多是柴油,汽油柴油對空氣污染的程度大家可想而知。將來我國運輸貨運的發展方向,或者能源結構調整的方向就是更多的利用水運或者鐵路,這是一個重中之重。
另外,特別要強調的是現在城市群逐步在發展,特別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特別講到世界級城市群,長三角也是一個世界級城市群,其他一些地區中心城市逐漸向城市群發展。而在城市群發展的過程當中,公共交通的發展是我們應對污染防治攻堅的重要的方面。還有清潔能源車輛,這兩點是重中之重。
四是考慮進一步改革完善電力供應體制,收入水平比較高的一些地區、城市能力比較強的城市可以加大水電、風電、光伏在能源使用上的比重。可再生能源,尤其是風電和光伏是受自然條件的制約因素多一些,發電生產不一定很穩定,所以要把這項措施和電力體制的改革完善進一步結合起來,步驟上可以是先試點,條件成熟以后再逐步推進。第四條的核心在於多發揮可再生清潔能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