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張希
也許很多人都對《戰狼2》《紅海行動》等影片中,中國企業在海外所處的危險境地記憶猶新。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尤其隨著國家“一帶一路”的持續推進,中國企業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力度“走出去”。當大眾都聚焦在企業如何走出去的時候,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中央專門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許怡將關注點落在了這些“走出去”企業的安全上。
中國海外企業的安全問題屢屢被搬上銀屏,其部分原因是由於中國民間安保海外業務能力不足。日前,許怡帶著《關於加快中國民間安保“走出去”的提案》,向人民網記者講述了關於海外安保的故事。
全國政協委員許怡、致公黨中央專門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人民網記者張希 攝)
“走出去”企業在海外不敢露LOGO 安保需求強烈
因工作原因,許怡常常和中國“走出去”的企業打道,在近十年的時間中,她接觸到的“走出去”的企業,無論是大型央企還是民營企業,多多少少都遇到過海外安全問題。
“有一年,我隨領導出訪海外,期間到一個從四川來的民營制藥廠考察,到了目的地以后卻看不到企業LOGO。一問才知道,他們不敢把LOGO露出來,因為會不安全。”許怡回憶。實際上,在海外局勢動蕩的高風險地區,很多“走出去”的企業都小心謹慎,如履薄冰。一些大型企業還會通過購買安保產品來保証自身安全,而中小型企業往往沒有能力購買安保服務。
許怡在提案中提到,國際安保已形成一個龐大的產業鏈,在這一行業居主導地位的是歐美企業,但收費昂貴。我國海外安保起步較晚,與歐美國家相比,無論是在市場容量、企業規模方面,還是在業務能力、國際化水平方面都存在嚴重不足。而“走出去”企業多是在資源豐富但局勢動蕩的高風險地區,對海外安保的需求十分強烈,這就形成了較大的供需缺口。
“走出去”企業海外安保投入嚴重不足 安保產品匱乏
之所以有這樣的缺口,許怡認為,一方面,一些企業的安保觀念存在誤區,“我國很多海外企業,無論是大型國企,還是民營企業,或許出於節約成本、追求利潤的考慮,他們的安保經費投入少得可憐。”許怡在提案中提供了一組數據:國外企業對海外安保經費的投入一般佔整個項目綜合投入的3%-5%,而我國絕大部分海外企業這部分投入僅佔0.055%左右。
另一方面,許怡在提案中指出,不少企業長期以來形成依賴觀念也是原因之一。企業“走出去”后,其安保方面的大小事宜都常常依賴於找我駐外使領館,視使領館為萬能鑰匙。
其實,除了企業自身存在的觀念誤區,我國海外安保產品的供給結構單一、供給不足也是突出問題。“目前,我國海外安保服務的主要提供主體是國家和政府,民間力量的參與十分有限,我國民間安保企業的海外業務發展嚴重滯后,尤其是我國市場化安全產品的供給能力嚴重不足,導致安全需求和供給之間嚴重失衡。”
建立中國海外安保體系 海外企業應學會“持劍經商”
面對這些現狀,許怡特別提出我國海外企業應學會“持劍經商”,她說:“我查了很多資料,咨詢了這個行業的專家,我認為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僅僅是海外企業自身觀念轉變的事,也需要制度的完善。”她在提案中給出了幾點建議。
首先,最重要的是要設計出一套適合自己國情的海外安保體系,形成以領事保護機制為核心,以私營安保公司、企業、保險公司等為支柱的海外安保體系,共同保障中國公民和企業的海外安全與權益,“歐美等發達國家在官方主導的領事保護機制之外,還有市場與社會力量的充分介入,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
其次,要豐富安全產品,充分發揮民營企業優勢,加速建設我國自己的民營國際安保企業,使其成為國家境外安保體系建設的有益補充和重要延伸。”另外,企業應轉變思想觀念,將安保制度“內化”到企業的海外經營管理中,要引導海外企業學會“持劍經商”,制定項目專屬的安保預算。
在3月2日下午舉行的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大會新聞發言人郭衛民提到,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一大批重點項目落地見效,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受到了越來越多沿線國家的歡迎,也贏得了國際上的贊譽。
在載譽而歸的同時,我們不應忽視中國海外企業安保服務的需求。正如時下的流行語“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一樣,隻有讓安全感圍繞著身邊的每一個角落,才能讓海外企業安心厚植異國他鄉,綻放生存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