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馮 華 邱超奕
2019年03月12日00:00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東北的黑土地數量在減少、質量在下降,影響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升和東北全面振興。”“黑土保護刻不容緩,意義重大!”……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委員聚焦東北黑土地保護問題。
“東北三省的糧食產量佔全國1/5左右,是我國最大的糧食生產基地和商品糧輸出基地,可以說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但近年來黑土地退化嚴重,土壤板結、地力下降,長此以往可能影響糧食安全。”中國工程院院士、沈陽農業大學教授李天來委員表示。
近年來,東北黑土面臨“變瘦、變薄、變硬”的問題。東北黑土開墾前,表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多在3%—6%,但目前耕層土壤有機質含量多數為1.5%—3%。東北黑土層的平均厚度已經由上世紀中葉的60—70厘米,下降到目前的20—30厘米。
李天來委員表示,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大東北黑土地保護力度”,應該落實好這一要求。建議在生產方式上,加大深鬆技術推廣,打破犁底層,提高土壤蓄水、滲透能力。同時,加強東北區域的農田基本建設,充分利用黑龍江等地豐富的地表水系,防止地下水過度開採對黑土地造成的生態影響加劇。
調查顯示,目前黑土區農作物秸稈還田率仍然較低。李天來委員認為,今后應進一步加大對深耕、秸稈還田等耕作模式的支持力度,鼓勵農民使用有機肥。要推廣農民易於接受的秸稈深翻還田、堆漚還田等技術,促進黑土地休養生息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我們是乳品企業,不僅有自己的牧場,也種植玉米和牧草,這幾年對於黑土地的地力下降感受特別強烈。”飛鶴乳業董事長冷友斌代表告訴記者。
冷友斌代表建議,應建立和落實嚴格的黑土地保護制度,加大對保護黑土地資源的專項資金投入,如對黑土地保護利用過程中的關鍵作業環節給予資金補貼,對企業推行生態循環模式的創新技術和項目給予資金補貼。
黑土地不僅要保護,還要“養護”,通過加大有機質投入、秸稈還田等方式,讓“變瘦”的土地“增肥”。冷友斌代表建議,國家應大力支持東北地區農畜牧業企業打造用養結合的綠色生態循環模式,如保障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區配套建設,建設糞污貯存、鋪設沼肥輸送管道等污染防治示范工程。“以奶牛養殖為例,養殖場糞便與農田秸稈發酵產生沼氣,沼氣可以提純處理,生產生物天然氣﹔同時沼渣、沼液進行分離轉化,形成有機肥還田。農業、牧業廢棄物生態循環利用,既保護了環境,又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一舉多得。”
冷友斌代表還表示,應加快建設一批黑土地質量監測網點,對東北黑土地進行勘測和普查,持續跟蹤黑土地質量變化趨勢,為黑土地治理和修復提供科學依據。
(稿件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藍藍天工作室)
《 人民日報 》( 2019年03月12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