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記:院士委員們為“提升科技支撐能力”支招

人民網記者 熊旭

2019年03月12日14:58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賽娟(人民網記者 熊旭 攝)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中民(人民網記者 熊旭 攝)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志華(人民網記者 熊旭 攝)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人民網記者 熊旭 攝)

今年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裡提出:提升科技支撐能力。在近幾日的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分組審議的界別小組會上,委員們紛紛圍繞這個話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力度

“整個報告中43次提到創新,這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為科研人員,我認為創新的源頭來自於基礎科學研究。”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宇亮建議,應增加基礎科研投入,要成為世界科技強國,首先要成為基礎科學研究強國。

政府在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支持力度,強化原始創新,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認為,我國在科技上取得眾多成果,但在基礎研究領域卻仍存在短板。“沒有原創性的基礎研究作為支撐,很難實現真正的高技術創新。” 對此,委員龔新高深表贊同,他說,要在眾多學科領域實現重大原始創新,達到國際前沿水平,還需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持續穩定支持,才能夠實現從“面向”國際學術前沿轉到“開創、引領”國際學術前沿。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改平表示,科技創新、基礎研究重要,培養大師級的科學家和設計師也很重要。

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員

“報告中提到要弘揚人文精神,強調‘科技創新本質上是人的創造性活動’,說到了我們科研人員的心坎裡。”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徐濤表示,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一樣不可或缺,激發人的創造性活動必須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員,這些舉措和認識抓住了當前提高創新能力最本質的一些要素,讓人充滿信心。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認為,還應該重視青年人才的培養和青年團隊的建設,在提升科技支撐能力上發揮作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劉中民說,“要激發包括大學、科研機構及企業在內的全社會的創新熱情。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但不應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導’。”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表示,目前各類科技人員中部分人群尤其是承擔國家重大或敏感任務的科技人員待遇仍然較低,建議進一步加強科研評價體系建設,提高科研人員待遇。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志華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關於科研人員薪酬的問題,目前科研人員沒有實行年薪制,在科研中的個人付出和貢獻在薪酬中不能充分體現,相關回報與其貢獻不匹配或不到位,現階段主要通過大力度成果獎勵來進行補充。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科研經費的管理可以逐步理順,充分考慮到科研的人力成本,成果獎勵也將隨之進一步完善。

大力簡除煩苛,使科研人員潛心向學、創新突破

“目前,我國已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科技人才隊伍,科研產出也達到了世界第一,但我們的質量和創新能力還沒有變成世界第一,這必須下大力氣改進。”徐濤建議,相關政策不宜“一刀切”,應給予科研單位更多用人自主權,避免隻用一個標准來評價人才。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高鴻鈞認為,科學技術研發和高尖端技術的發展不能太過急躁,應支持和鼓勵“坐得住冷板凳”和“十年磨一劍”的研究,避免每年因考核導致的科研領域亂象。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賽娟建議,要更加重視科研體制機制的改革,促進多學科交叉,創造更多重大科研成果﹔改進科研項目、成果評審、項目答辯、評審專家遴選和公示等多個環節程序,努力促進公平公正﹔簡化項目申請中的預算編制環節,目前過於繁瑣和僵化,不僅容易流於形式,也極大地浪費科研人員的時間和精力,影響創新精神的激發。

(責編:蔣琪、羋金)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別策劃

    《人民小廚,上菜了》
    2019兩會進行時
    兩會全媒派
    兩會聽我“蔣”
    兩會夜歸人
    兩會KPI
    微信圖片_20190308093320
    全息3D
    QQ圖片20190308100032
    地方時刻
    微信截圖_20190301102439
    幸福生活一起“拼”
    微信截圖_20190301101450
    1550711825718
    MAIN201902121417505481045788924
    MAIN201902211649292310725479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