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熊旭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在界别小组讨论会上发言。(人民网记者 熊旭 摄)
在科学技术界别小组讨论会上,委员们正在就话题交流。(人民网记者 熊旭 摄)
“科研人员申请了那么多的专利,驱动力是什么?是真的需要进行知识产权保护,还是因为评价体系需要通过专利来评职称、进行项目结题呢?”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分组审议的界别小组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的发言引发了各位委员的热议。
丁奎岭认为,国家需要更加务实的科研评价体系,专利申请不是简单的只看数字,更要注重专利的有效性、内涵和价值。当前专利含金量低,源头是科技创新有效供给不足,这要从原始创新能力上找差距、补短板,加强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同时要通过政策制定扫清障碍,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在科技成果转化和实施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保护好科研人员。
“这可是科研人员的饭碗问题,”有委员表示,“应该为科研人员减负,让科学家从繁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一心一意搞科研。”也有委员认为,目前我国已经推出了各个层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但要将科技成果与产业充分对接,转化为经济新动能,依然有不少需要跨越的坎。在第29组科学技术界别里,来自科技不同领域的委员们,对这个共同话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展开了讨论。
会后的采访中,丁奎岭向记者表示,“没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作为支撑,很难实现真正的高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最有生命力的是要基于原创性的基础研究,要能体现出科学发现和科学认知的价值,要有科学的贡献,而不是简单地去跟踪、模仿和改进。“目前,教育部已经开始采取措施,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建设一批前沿科学中心。接下来,要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加快前沿科学中心在顶尖高校的建设速度。”丁奎岭谈到。
科技成果转化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转方式调结构重要作用的关键环节。“城市中的科技园区不是 ‘地产’,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入市场的全链条中,它是关键的一环。”他说,科技园区是科研人才聚集地,能引入的大量社会投资,可以让科研成果在这里“熟化”。
丁奎岭总结,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专利质量普遍不高、成果熟化存在“断档”、内设部门能力与动力不足、考核制度不适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社会资源对接不畅、政策规定存在掣肘等六方面问题。他说,目前科研人员获得现金奖励是按照工资、薪金所得而不是偶然所得,实行累进缴纳个人所得税,最高可达45% ,税负过高也影响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针对这些问题,他在今年的提案中给出建议,要在高校院所周边建设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和承接基地,以高校院所为主体,采取市场化方式,引入企业和社会投资,共同开展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工作。对基地建设运营、专业条件配备、技术平台搭建和人员聘用等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吸引社会投资共同设立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金,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中试熟化环节。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院所,特别是“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已经建立起相应的机制,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从国家层面来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国内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问题较为突出。
又如,通过社会公开招聘等手段,吸引各方面的产业人才加入,扩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队伍,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目前,国内已有高校在成果转化上取得良好成绩,应该建立通畅的交流机制,让好的模式推广到更多高校院所中。”丁奎岭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