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变瘦”的黑土地“增肥”(e视角)

本报记者  冯  华  邱超奕

2019年03月12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东北的黑土地数量在减少、质量在下降,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和东北全面振兴。”“黑土保护刻不容缓,意义重大!”……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聚焦东北黑土地保护问题。

  “东北三省的粮食产量占全国1/5左右,是我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商品粮输出基地,可以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但近年来黑土地退化严重,土壤板结、地力下降,长此以往可能影响粮食安全。”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教授李天来委员表示。

  近年来,东北黑土面临“变瘦、变薄、变硬”的问题。东北黑土开垦前,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在3%—6%,但目前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多数为1.5%—3%。东北黑土层的平均厚度已经由上世纪中叶的60—70厘米,下降到目前的20—30厘米。

  李天来委员表示,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力度”,应该落实好这一要求。建议在生产方式上,加大深松技术推广,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蓄水、渗透能力。同时,加强东北区域的农田基本建设,充分利用黑龙江等地丰富的地表水系,防止地下水过度开采对黑土地造成的生态影响加剧。

  调查显示,目前黑土区农作物秸秆还田率仍然较低。李天来委员认为,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对深耕、秸秆还田等耕作模式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要推广农民易于接受的秸秆深翻还田、堆沤还田等技术,促进黑土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们是乳品企业,不仅有自己的牧场,也种植玉米和牧草,这几年对于黑土地的地力下降感受特别强烈。”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代表告诉记者。

  冷友斌代表建议,应建立和落实严格的黑土地保护制度,加大对保护黑土地资源的专项资金投入,如对黑土地保护利用过程中的关键作业环节给予资金补贴,对企业推行生态循环模式的创新技术和项目给予资金补贴。

  黑土地不仅要保护,还要“养护”,通过加大有机质投入、秸秆还田等方式,让“变瘦”的土地“增肥”。冷友斌代表建议,国家应大力支持东北地区农畜牧业企业打造用养结合的绿色生态循环模式,如保障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区配套建设,建设粪污贮存、铺设沼肥输送管道等污染防治示范工程。“以奶牛养殖为例,养殖场粪便与农田秸秆发酵产生沼气,沼气可以提纯处理,生产生物天然气;同时沼渣、沼液进行分离转化,形成有机肥还田。农业、牧业废弃物生态循环利用,既保护了环境,又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一举多得。”

  冷友斌代表还表示,应加快建设一批黑土地质量监测网点,对东北黑土地进行勘测和普查,持续跟踪黑土地质量变化趋势,为黑土地治理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稿件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蓝蓝天工作室)


  《 人民日报 》( 2019年03月12日 11 版)

(责编:何淼、袁勃)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别策划

    《人民小厨,上菜了》
    2019两会进行时
    两会全媒派
    两会听我“蒋”
    两会夜归人
    两会KPI
    微信图片_20190308093320
    全息3D
    QQ图片20190308100032
    地方时刻
    微信截图_20190301102439
    幸福生活一起“拼”
    微信截图_20190301101450
    1550711825718
    MAIN201902121417505481045788924
    MAIN201902211649292310725479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