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07日07:33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手機看新聞
今年兩會上,作為“國家賬本”的預算報告如期亮相。根據預算報告,今年將繼續提高養老保障水平,從2019年1月1日起,按平均約5%的幅度提高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准。算上這回,退休人員養老金已經是十幾連漲了。這個“大禮包”一落地,等於讓咱爸媽的退休金又“多收了三五斗”。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到2018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2.49億人,在總人口中佔比17.9%﹔65歲以上1.67億人,在總人口中佔比11.9%。預計到2020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將達到2.55億。應對人口老齡化,時間緊任務重,重中之重就是實現“老有所養”。
對此,人們最關心兩個問題:
一是錢從哪裡來——老年人越來越多,養老的錢夠嗎?這兩年,多個省份爆出養老金存在“缺口”,這個問題怎麼解決?
二是如何提高居民的養老保障水平。基本養老保險是“全覆蓋、保基本”的,屬於養老的第一支柱。在這個基礎上,通過哪些制度創新來擴充全民養老資金儲備、提高居民養老水平?
別急。算家底,咱的養老金“整體有結余、后備有補充”﹔說保障,三個支柱的政策框架已經搭起來了,相關政策也在陸續完善,織密百姓養老保障網,“后招”有很多。
為養老“資金池”引源頭活水,做強第一支柱
人口“老齡化”的情況下,會出現養老金缺口嗎?答案是:不會。
先看退休人員的“小賬本”:至2019年,企業職工養老金水平連續15年上漲,跑贏了CPI也跑贏了GDP。14年連續小幅慢調,累計效應非常可觀,老百姓充分分享了改革發展的財富蛋糕。橫向對比,世界上也沒有任何一個其他國家可以做到這一點。
再看國家的“大賬本”:財政部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社保基金總收入約5.8萬億元,支出約4.9萬億元,年度結余9700多萬元,滾動結余7.5萬億元,其中職工養老金累計結余5萬億元,可支付14—17個月的所有職工的養老金。
為什麼部分省份養老金支付壓力加大,甚至出現基金缺口呢?受人口老齡化加快、勞動力流動提速等綜合因素影響,不同地區的退休人員撫養比出現較大差異。從全國平均水平看,2.73個在職員工撫養一個退休老人,但勞動力流入省份比如廣東,是8、9個在職員工養一個退休老人,養老金支付壓力很小﹔而勞動力流出省份比如東三省,撫養比已經低至1.3:1,養老金收支矛盾凸顯。
2018年7月起,我國實施養老保險金中央調劑制度,調劑比例從3%起步,未來將逐步提高。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財政廳廳長劉興雲表示,山東省去年向中央上繳調劑金39.4億元,今年還將增加貢獻額度。
2017年,國務院出台關於國有股權劃轉社保基金的實施方案,截至2018年底已有18家央企完成劃轉,金額達750億元。北京大學保險學系主任鄭偉認為,下一步,應制定如何以股權分紅彌補養老基金缺口等實施細則,“把這筆錢收好、用妥,切實發揮國有資本對社會保險基金的補充作用,有效應對未來人口老齡化高峰的到來。”
“為養老資金池引源頭活水,未來還應繼續拓寬籌資渠道。”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鐘茂初委員建議,未來可考慮將國有土地轉讓收入、國有自然資源使用收益、具有長期穩定稅源的稅收等,按一定比例劃轉養老保險基金。“各種社會保障之間應建立‘聯動’關系、發揮‘互助’作用,比如住房公積金制度在基本完成歷史使命的情形下,可以考慮轉化為社會保險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
提高養老基金使用效率,需要建立激勵適度、約束有力、良性互動的制度體系。劉興雲代表認為,應進一步調整完善個人賬戶養老金計發系數、繳費基數等計算辦法,進一步調動參保繳費積極性。同時合理劃分各級政府事權與支出責任,加快推進養老保險基金全國統收統支,在更大范圍內增強基金互濟性和抗風險能力。
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特別是技術的飛速進步將為未來解決養老難題提供更多物質支撐。現在3個在職員工養一個退休人員,未來隨著人工智能、機器人大軍的加入,一個在職職工帶著十個機器人“富養”一個退休老人的情景,絕不是空想。
用好市場這隻手做大二、三支柱,提高養老保障水平
國際上一般認為,養老金替代率達到70%才能保持一個相對合理的老年保障水平。目前我國第一支柱基本養老金的替代率約為40%,這個水平在國際上是比較高的。但也有人說了,我們的養老金替代率水平不低,那為啥一退休就感覺收入差了一大截呢?
這個問題問得好。其實在發達國家,個人退休時拿的錢不僅有基本養老金,還有企業年金和商業養老保險。這三筆錢湊到一起,退休的收入跟工作時相比,才不致於出現大的落差。
也就是說,需要企業年金為主的第二支柱和居民個人投保商業養老險、建立個人養老金賬戶為主的第三支柱,形成“三足鼎立”,才能達到70%—80%的替代率,共同支撐起全民養老保障網。
數據顯示,到2017年底,全國僅有8萬多戶企業建立了企業年金,參加職工人數2300多萬人。中華全國總工會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職工總數已達3.91億左右,可見這個“第二支柱”還很弱。
企業為什麼不積極呢?首先,是否建立企業年金是企業的自主行為,不能強制。此外,麻辣姐在採訪中了解到,一些企業負責人認為,與其拿出一筆錢交給機構去運營后、還要交一筆管理費,不如自己投資更有底,很多職工也更歡迎企業將相關支出直接發到手中,拿現錢。
為提高企業投保企業年金積極性,2018年,相關部門對《企業年金辦法》進行完善,與以前的《試行辦法》比,調低了企業繳費比例上限,同時規定了企業當期繳費分配至職工個人賬戶的最高額,一方面鼓勵企業參保,另一方面也防止有錢的企業通過年金渠道避稅,拉大行業、企業間的收入差距。
此外,新辦法明確了企業年金方案變更、終止,以及中止和恢復繳費等內容。放寬了待遇領取條件、完善了領取方式,職工達到領取條件后,可以按月、分次或者一次性領取企業年金,也可以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產品。對原來沒有參加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來說,有企業年金有利於完善職工薪酬體系,展現企業良好文化、增強人才吸引力、穩定職工隊伍。
在第三支柱即建立個人養老金賬戶制度方面,2018年相關工作終於“破土動工”——福建省、上海市、蘇州工業園區啟動個人稅延養老保險試點,19家保險公司參與,試點期一年。業內人士預測,在2019年5月1日之后試點范圍會進一步擴大。
從國際經驗看,建設養老第三支柱,金融行業是主力軍。2018年養老目標基金“試水”,全年有40隻基金獲批,市場反應積極。平安基金養老金投資業務相關負責人表示,目標養老基金以公募產品作為主要的投資標的,由專業投資團隊管理,根據投資者的年齡特征動態調整組合配置方案,選擇階段性最適合的公募產品進行配置。這類產品的推出是建設第三支柱養老金,改善家庭資產配置,及推動養老體系長期發展的重要途徑。“這是一個不錯的信號,政府和市場協同發力,共同打造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鄭偉說。
其實,“第三支柱”不僅為居民提供養老資金來源,還能把資金和豐富的養老產品結合在一起,為居民提供綜合成本更低、質量更優的養老服務。比如很多醫養結合項目,養老社區、養老院就直接和個人商業養老計劃挂鉤——居民投保了商業保險后,就拿到了養老院的入門券,未來的保單分紅可直接支付日常的養老費用。
“養老金是長期優質資金,與市場深度結合后,一方面,可以把居民養老‘雪球’做大﹔另一方面,為資本市場提供‘壓艙石’,為實體經濟輸血給養,夯實讓全體居民‘老有所養’的經濟根基。”鄭偉說。(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曲哲涵 李心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