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3月08日07:33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手機看新聞
今年兩會上,作為“國家賬本”的預算報告如期亮相。預算報告被形象地稱作“國家賬本”,每年國家的錢怎麼收、怎麼花,一筆筆都有精心安排。
很多人關心,在今年的預算報告中,國家的“錢袋子”有哪些新變化?積極的財政政策如何加力提效?在支出上如何保障民生補短板?針對這些熱點問題,麻辣財經獨家專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請他對“國家賬本”進行詳細解讀。
一問:今年預算報告最大的亮點是什麼?
劉尚希:2019年的預算報告最大的亮點,就是大幅度的減稅降費。我在現場聽李克強總理作這個報告的時候,確實感覺到很興奮,感覺那個時間過得特別快,因為報告特別吸引人。政府工作報告裡面的亮點很多,我覺得最突出的、現場掌聲特別熱烈的,就是減稅降費。
今年減稅降費近2萬億元,這樣的規模和力度確實超出市場預期,超出很多老百姓的預期。從這點來看,我覺得減稅降費政策的實施,確實是統籌謀劃,既考慮了宏觀政策的需要,同時也考慮到了企業和百姓需求。
增值稅降低稅率,是普惠性的減稅。稅率從16%降到13%,看起來是針對制造業的,實際對各個行業都會產生影響。降低增值稅基本稅率,抓住了當前經濟發展轉型升級過程中的關鍵點。現在我們面臨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
制造業在當前經濟下行過程中,收縮的比較厲害。在這種情況下,迫切需要新的政策支撐它,幫助制造業轉型升級,幫助企業在這個時候渡過難關。所以,這次大幅度減稅降費,對提振制造業的信心,切實減輕企業負有很大的“刺激效應”。
還有,這次減稅不僅僅是力度大,其實很重要的是減稅的方式變了。過去減稅更多的是出台優惠政策,是稅基上降稅,像這次在稅率上直接降稅並不多見,尤其這麼大幅度的降稅更少。稅率明顯降低,不僅能夠擴內需降低成本,降低企業的負擔,同時更重要的能夠穩預期。
為什麼降稅率能穩預期呢?因為稅收優惠政策一般都有期限,而稅率的降低具有確定性和長效性,而且是結合稅制改革的完善來進行的。在這種情況下稅率一旦降下來,就意味著會穩定實施較長時間,大家對降稅的預期就不是短期的了。企業在研發、創新、投資方面,就可以按照這個稅率來做規劃和長期的打算,這樣對引導、改善預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這次減稅降費帶來的一個明顯效應,就是穩預期。
以前說減多少稅,在稅率上沒有表現出來,有點像做包子“餡”在裡頭,你咬一口才知道。現在是做披薩,“餡”擺在面上一目了然。大家一眼就能看到是什麼餡,減多少稅一算就知道,所以在心理上的預期就更加明確和穩定。
二問:去年積極的財政政策是“聚力增效”,今年的新提法是“加力提效”,這樣一個變化意味著什麼?
劉尚希:這裡面主要是反映了政策的變化,提法本身就反映了政策的導向。也就是說,面對當前的經濟形勢的新變化,積極的財政政策也有新變化來應對。
去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叫“聚力增效”,聚力更多是把分散的力量聚集起來,集中力量辦大事。今年的新提法是“加力提效”這個政策是有連續性的。
我國自2008年再次啟動積極的財政政策以來,實際上政策每年都有有一些微調和變化,在提法上有一些變化,包括積極財政政策的內涵、著力點,以及目標方面都會有一些變化。但這個政策不是急拐彎,積極財政政策的取向沒有變,是在過去政策的基礎上,再根據經濟形勢的新變化進行調整和完善,保持了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
三問:減稅降費的力度這麼大,財政支出又要繼續加力,如何平衡財政收支矛盾?
劉尚希:大規模減稅毫無疑問會帶來財政減收,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減稅降費2萬億元的規模,肯定是精確測算出來的,不是拍腦袋拍出來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稅收,這2萬億元減了以后,財政收支就會有缺口。
這個缺口怎麼彌補?一種方式就是適當提高赤字率,今年赤字率從2.6%提高到2.8%,全國財政赤字為2.76萬億元,比2018年增加3800億元。這樣安排,釋放了財政政策加力提效的信號,也與各方面支出需求相適應。
但是光靠加赤字,彌補不了1萬多億的減稅,還得想其他辦法。比如說,對原有的存量的沉澱資金“激活”,重新進行分配使用,實際也能彌補這個缺口。還有讓國有銀行和央企增加一些利潤上繳。我想是幾個一點:通過赤字彌補一點,通過央企上繳一點,通過把存量盤活一點, 就可以把這個缺口彌補了。
提高赤字率市場上曾有不少猜測,有人認為會達到3%甚至更高。赤字率3%,是國際通行的一個“警戒線”,當然這只是一些國家的財政紀律和規則而已。這次我們提高赤字率是2.8%,為什麼沒有到3%?赤字率提高多少,是根據當前的經濟形勢和現實的需要決定的,我認為在當前的情況下,沒有必要更多地通過赤字的方式來實施宏觀政策。我們現在更多的是通過減稅的方式,因為減稅帶來的是多層效應,既有穩預期的效應,同時也有擴內需、降成本的效應,三層效應疊加,這比簡單通過支出擴大內需更具有綜合性,也更符合國家當前的形勢。
因為,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是結構性的問題,解決結構性的矛盾要靠微觀主體的活力,隻有激發企業的活力和內生動力,才能更好地調整結構、優化結構、轉型升級,我們培育新動能怎麼培育?要靠微觀主體的活力,所以要在這個方面多想辦法,沒有必要通過更多的赤字在支出端發力。這是當前赤字不需要大幅度提高的重要原因。
四問:如何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的管理,防范化解風險?
劉尚希:毫無疑問,增加赤字也會使風險擴大,但是這個風險是可控的。
對地方來說不僅僅是擴大赤字了,其實同時也是擴大了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這主要是解決當前一些重點建設項目資金跟不上的問題。
這兩年來社會融資規模下降較多,一些地方重點項目資金告急,有的項目因為缺錢成了“半拉子”工程。這個問題不解決,會引發連鎖反應導致新的風險,所以后續建設資金要跟上。建設所需資金,主要以市場方式來解決,但是也有必要通過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的方式,來支持地方的建設需要。這樣做的目的,是托升基建投資、防止過分下滑,同時對擴內需、穩增長起到積極作用。
其實,債務風險的問題關鍵不是債務本身,關鍵在於錢花得對不對,是不是用在正確的地方。這個觀點我在多個場合說過。如果錢用好了、用對了,就意味著地方經濟發展的后勁就增強了,以后的財源、稅源相應就擴大,債務風險就不會擴大。
也就是說,通過發債籌集資金用於經濟建設,促進經濟后勁增強,這樣形成良性循環以后,就意味著有償還債務的能力了。不是說我今天借錢明天就要還,正規的舉債都是有期限的。地方政府債務隻要在期限方面不要錯配,並且管理得當,通過發一些債來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補短板,風險是可以控制的。
當然這個話說起來很容易,具體借多少錢合適,分寸怎麼拿捏,這個度怎麼把握?錢用到哪些地方是用對了,哪些地方用錯了?這就需要對債務、投資、規劃等, 進行統籌考慮綜合管理,不能搞成兩張皮。如果規劃什麼的都沒有跟上,錢來了臨時搞一個項目,或者拎著“錢袋子”找項目,那以后債務風險就很大了。如果能夠做到借、用、還一體化,就能保証把這個錢用好,債務風險就能有效控制。
五問:今年預算報告的支出重點是什麼?
劉尚希:支出的重點其實在預算報告裡已經展現出來了,現在支出增長最快的,都是與民生密切相關的領域,這反映了財政觀念的重要變化。過去可能考慮更多的,是物質財富的增長,現在考慮更多的是以人民為中心。因為我們發展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人,所以從過去“以物為本”的財政,轉向“以人為本”的財政,財政理念和財政模式悄悄地發生了大的轉變。
而且,這些支出有利於人力資本的積累。加大這些方面的投入,人力資本的積累速度會更快,質量會更高,同時公平性也會更好。人力資本豐厚、質量又高,又具有公平性,就意味著大家都有機會參與國民經濟的循環,都能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這樣公平和效率就能融合起來了。
這樣的社會支出方式,跟發達國家不一樣。它不是簡單的搞福利,而是通過對人的投入使大家的素質都得到提升,來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對經濟發展來說,人力資本積累更雄厚了,發展后勁更強了,創新驅動也有了基礎。
平衡財政收支矛盾,支出就要有保有壓,有的方面要保証,有的方面要壓縮。政府過緊日子,就是指的這方面的支出要壓縮。這意味著政府要轉職能、提效能,政府工作報告裡說得很清楚。
政府過緊日子,是要主動過緊日子,而不是被動過緊日子。這裡也對政府有一個約束的作用,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政府該干的事情要干好,不該政府干的事情,就要交給市場交給社會來干,這就是簡政放權。我們一直講預算要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約束有力。這個約束有力體現在哪兒?實際上就是約束政府,這就是預算約束的內涵。(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麻辣財經工作室 李麗輝 曲哲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