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 王醒
【編者按】每年的全國兩會,各個代表團的“開放日”不僅是媒體記者關注的焦點,更已成為展現大會開放透明的窗口。這項始於2006年的兩會活動,已走過十三載的歷程。步入新時代,“開放日”更彰顯著全國各地開放的胸襟與自信。2019年全國兩會的“開放日”,人民網帶您一同見証。
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北京代表團開放日。(人民網記者 王醒攝)
北京,國之心臟。
五年間,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四次視察北京,五次對北京發表重要講話,深刻闡述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這個重大時代課題。
“深入貫徹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我們要站在國家視野全局的高度,准確把握北京的責任使命。”3月7日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北京市代表團開放日上,面對58家中外媒體近100名來自世界各地的記者,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市長陳吉寧開場表態。
推進減量發展,牢牢抓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這個“牛鼻子”,全面深化老城專項整治工作,全力支持雄安新區建設,高水平建設城市副中心……
代表團開放日上的一問一答,彰顯了北京建設打造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堅強決心,讓在場的所有人理解了“都”與“城”的重要關系,感受到推動減量發展、綠色發展、協同發展的濃厚氛圍。
疏解減量 在“舍”與“得”中落實新定位
2014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市考察時指出,調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就要優化三次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特別是工業項目選擇,突出高端化、服務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有效控制人口規模,增強區域人口均衡分布,促進區域均衡發展。為首都減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來,北京市大力推進減量發展、綠色發展、創新發展、協同發展,轉型再造,減負前進,著力解決“大城市病”,北京制定了“三線”“兩控”的管理辦法,即人口紅線、生態控制線、城市開發邊界,以及控制人口和城市建設用地。“通過新的規劃的實施,我們切身感到北京城市的更新模式和發展模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市長陳吉寧在答記者問時表示。
“去年,全市人口減少16.5萬,其中中心城區減少40多萬,城鄉建設用地減量34平方公裡,建設面積減少了1200多萬平方米。”陳吉寧向在場記者亮出數據,然而,減量的同時,“我們城市的勞動生產率提高到每人24萬元左右,經濟總量達到三萬億元,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大家都關心的大城市病問題有所緩解,比如說空氣污染明顯改善,比如說地下水在逐步回升……”陳吉寧表示,北京市在剛性減量過程中實現了更高質量的發展。
從聚集資源求增長到疏解功能謀發展,這無疑是一次史無前例的轉折。北京市抓住減量發展這個階段性特征,深入推進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探索建立減量發展實施倒逼機制。
從聚到疏,因舍而得。人口增量、新增產業、能源消耗的逐漸減少帶來了經濟的持續增長,數據反差折射出北京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大幅提升。
全市常住人口增量和增速持續下降,城六區常住人口出現拐點﹔調整退出一大批一般性制造業企業、區域性專業市場﹔留白增綠,“城市森林”大面積增加……北京城市發展正在深刻轉型。
整治保護 在“新”與“老”中展現新面貌
2017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專題聽取北京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工作的匯報,總書記在會上指出:“老城不能再拆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明確提出:“加強老城整體保護”“加強三山五園地區保護”,並列出了詳細規范。這樣整體保護,成為首都新時期發展的不可逾越的剛性約束。
“老北京的一個顯著的特色就是胡同,要注意保留胡同的特色。”今年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市東城區視察慰問時強調:“老城區的改造提升要同保護歷史遺跡 、保護歷史文脈統一起來。”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東城區委書記夏林茂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全區上下正在努力“讓大家住在老胡同裡頭還能過上現代生活”。
從市級編制核心區控規、老城區整體保護規劃到區裡的加強風貌管控和街區更新保護機制,以及建立責任規劃師制度,東城區圍繞總書記的指示,做出了許多舉措。“沿著中軸線我們進行了一系列大規模的環境整治和景觀修復工程,例如永定門廣場、前門大街、故宮周邊地區、景山東街、鐘鼓樓廣場……”說起這些項目工程,夏林茂如數家珍。
在保護老城文化方面,東城區不斷加強文物建筑、名人故居、會館、四合院等歷史建筑的保護利用。除此以外,深入挖掘老城胡同內涵,講好老城故事,讓老字號、老物件,還有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動起來。
水穿街巷,庭院人家。夏林茂邀請在場記者去看看前門三裡河的改造:“總書記來東城區考察時看著前門三裡河的圖片說,這個地方改造的真漂亮。”
老胡同新生活。夏林茂表示,“我們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在老胡同保護的同時改善居民生活條件,去年新建規范了便利服務網店210個,改造提升菜市場5家,今年我們還將繼續做好這項工作,爭取讓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融為一體,留住老北京的鄉愁和記憶。”
協同發展 在“一核”“兩翼”中譜寫新篇章
今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第六個年頭。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上指出,過去的五年,京津冀協同發展總體上處於謀思路、打基礎、尋突破的階段,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進入到滾石上山、爬坡過坎、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需要下更大氣力推進工作。這標志著,京津冀協同發展進入新的階段。
“優化北京城市功能與布局的一個重大舉措,是要實現‘一核兩翼’的聯動發展。”陳吉寧向在場記者介紹,“一核”是首都功能核心區在內的北京中心城區,“兩翼”是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區。
目前,行政辦公區一級工程已經全部完工,首批搬遷了35個部門,1.2萬人全部入住,城市綠新實現了綠化的一千畝……今年的北京城市副中心“還會有更多規模的綠化,北京五中通州校區將落成,開展更多醫院通州院區,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四個統一的要求,即統一規劃、統一政策、統一標准、統一管控,編制完成通州和北三縣這個協同發展規劃。”
陳吉寧表示:“我們做副中心建設的同時,也要全力支持河北雄安新區的規劃建設,要切實做到雄安新區需要什麼我們就積極支持什麼。”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高標准建設雄安新區。雄安新區是北京的另外重要一翼。雄安新區成立近兩年來,頂層設計基本完成,“1+N”規劃體系基本建立,轉入實質性開工建設階段。前不久,經黨中央、國務院同意,國務院正式批復《河北雄安新區總體規劃(2018—2035年)》,描繪出河北雄安新區這座未來之城的發展圖景。
國家大事,千年大計。北京著眼於京津冀更廣闊的空間,發揮首都“一核”的輻射帶動作用。遙相呼應的雄安新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如同一對羽翼,與北京的中心城區共同發力,齊頭並進。
首都干部群眾牢記囑托,把總書記的深邃思考和戰略擘畫,化為京華大地的生動實踐。
“留白增綠”讓北京清新明亮﹔“減量發展”為首都提供科創空間﹔“一核兩翼”打開的廣闊空間,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舊城改造成為歷史,老城保護城市復興。波瀾壯闊的首都畫卷,在明確“四個中心”的戰略定位下,正在大步邁向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