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記者王政淇 王吉全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東營市市容環境衛生處工人張金海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如何處理好“垃圾分類”這件細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場合提出要求、作出指示。去年十一月,總書記在上海虹口區市民驛站嘉興路街道第一分站考察時表示:“垃圾分類工作就是新時尚。”
如何讓每個人都邁入“新時尚”的潮流之中?11日下午,記者在山東代表團駐地採訪了長期和“垃圾”打交道的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東營市市容環境衛生處工人張金海。
1993年,張金海轉業為東營環衛工人。26年來,他發揚軍人不怕困難、雷厲風行的作風,幾乎干遍了所有環衛工種,並以近30項個人專利,為生態文明貢獻自己的力量。近年來,他最關注的就是“垃圾分類”,因為這是總書記的囑托,他要干好。
扔垃圾,不能再“任性”
“我希望垃圾分類能夠快速推廣落實。”政府工作報告中多處與垃圾治理相關的內容,讓來自山東省東營市的張金海代表倍感振奮。長期“原地踏步”的垃圾分類,在國家頂層設計和地方立法、實踐的推動下,今年有望迎來大提速。
為了搞定這件“難推廣的簡單事”,政策端正在發力。2019年起,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將全面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按照相關方案,2020年年底,要基本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和標准體系。
本職工作做到哪兒,代表履職就到哪兒。聽說哪裡在試點垃圾分類方面有先進經驗,張金海代表就想辦法去調研,了解各地垃圾成分的不同,對比不同的處理辦法,形成垃圾分類的“東營經驗”。
居民垃圾分類意識正在快速普及。張金海向記者介紹了東營試點的垃圾分類積分制。進行垃圾分類的住戶獲得的積分,通過小區物業可兌換米、油、面等生活用品,這大大提高了住戶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而對於重點區域,張金海建議社區派出志願者力量進行引導,爭取住戶的理解和積極配合,提高准確投放率。
如何讓政、企、民三方共贏?
垃圾分類的立法、積分制等環節,公眾感知較強,被張金海稱為“前端”。而身為環衛系統職工,他對垃圾分類的“中端”和“末端”感受更深。
2018年,張金海被評為“齊魯工匠”,成為山東省環衛行業第一個獲得“齊魯工匠”殊榮的環衛工人。
來自一線工作的靈感,讓張金海發明的“中端”生活垃圾收集裝置更加接地氣、連底氣,“它可以對每種垃圾自動稱重,並將對應的積分累加到住戶的賬戶﹔感應式的抽屜垃圾盒,更加衛生方便,並照顧到了特殊人群﹔如果有人惡意用其他垃圾騙取積分,會自動向物業報警……”
而在“末端”的運輸、處理環節,張金海通過調研發現,仍存在收運設施不足、回收企業利潤率不高等問題。
“財政政策必須積極作為,”張金海說,“建議提高對回收企業的補貼,出台稅收優惠,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性。”
“但這不是說完全政府買單,‘污染者付費’原則必須堅持”,張金海補充道,“建議加快價費機制改革,倒逼源頭的垃圾減量,緩解財政壓力,政府、企業、居民共攤成本、共享清潔。”
擁抱“強制分類”時代
今年兩會,張金海提交了“關於加快落實城鄉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工作的建議”,著重強調了要完善配套政策和管理制度,推動垃圾分類的立法工作。“必須將垃圾分類納入法治軌道,從試點經驗看,沒有法律法規約束很難推進。”在張金海看來,垃圾分類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而地方立法正是“牛鼻子”。
而在中間環節,目前有的地方因垃圾中轉、收集、處理等后續配套的不到位,導致了“先分后混”的尷尬局面。
張金海認為,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財”“物”“人”上下功夫。財,即回收裝置的研發升級、運輸車購置,需要財政專款支持。物,即配建垃圾處理廠,努力做到垃圾回收率更高、填埋率最低。
而對於發揮決定性作用的“人”,張金海表達了自己的理解。“山東正在大力推進‘擔當作為,狠抓落實’,環衛工作既是‘顯績’,也是‘潛績’。東營環衛人,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用昂揚的精神、務實的行動,推動生態文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