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財經:政府工作報告定了,這兩個保險“擴試點”!

2019年03月12日11:03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麻辣財經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有兩個保險被提及要“擴試點”。一是“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二是“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

  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是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目的是改革完善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助力“三農”煥發新的生機活力。

  目前,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2.5億,很多老人不但需要一般的養老服務,也需要相關的醫療護理服務。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是大力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一項重要舉措,目的是讓老年人擁有幸福的晚年,后來人就有可期的未來。

  那麼,這兩個保險擴大試點,主要是“擴”哪些內容? 試點擴大之后,將會帶來哪些影響?麻辣財經採訪了有關專家,咱把兩個保險分開來,一件一件說清楚。

  農業現代化,農業保險改革要提速

  先說說農業保險的基本情況。

  作為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的“助推器”“穩定器”,農業保險近年來獲得了長足發展。2007—2018年,農業保險提供風險保障從1126億元增長到3.5萬億元,年均增速近40%﹔險種已經超過200個,基本覆蓋農、林、牧、漁各個領域。

  目前,我國農業保險業務規模已僅次於美國,居全球第二,亞洲第一。玉米、水稻、小麥三大口糧作物,承保覆蓋率已超過70%,並且均享受“中央+地方”三級財政補貼保費的政策。各省也結合當地農業生產情況,對煙葉、奶牛、橡膠、魚蝦養殖等險種,實行地方財政補貼保費政策。應該說,這些農業保險,都屬於政策性農業保險。

  那麼,今年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還需要怎麼“擴”?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按照擴面增品提標的要求,完善農業保險政策。推進稻谷、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試點。擴大農業大災保險試點和“保險+期貨”試點。探索對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實施以獎代補試點。

  業內人士分析,結合1號文件來看,“擴大”至少三層面的意思:

  一是提高保障水平,在原來政策性險種僅僅賠償種子、化肥等物化成本的基礎上,以補充保額型、價格型、收入型等險種,賠償農民部分收入損失。比如目前某公司推出的“水稻降水指數保險”,每年收獲季前后的40天內,結合連續降雨的天數、降水量,理賠額呈階梯式提高,最高每畝可獲50元理賠,使保險理賠金足夠支付烘干費和額外增加的機械收割費。

  二是“保險+期貨”,為農民防災減損提供保障。比如,國壽財險雲南省分公司針對橡膠生產開發的“保險+期貨”產品,膠農購買了這一保險產品后,如果橡膠產品市場價格下跌,保險公司給膠農經濟補償。而保險公司則可以利用期貨市場的“套期保值”功能,進行“再保險”,以對沖農產品價格下降可能帶來的經營風險,從而實現穩定橡膠產業發展、穩定膠農收入的目標。

  三是對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實施以獎代補試點。鼓勵地方增加政策性農業保險品種,比如特色水果、特色中藥材等。業內人士透露,相關實施辦法有望近期出台。

  為支持農業保險的各項試點探索,從“頂層設計”到“市場管理”都在跟進。今年2月,人民銀行、農業農村部等五部門日前聯合印發《關於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加大財政補貼力度,拓寬財政補貼險種,合理確定農業經營主體承擔的保費水平。同時,組建中國農業再保險公司,加快建立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支持農險可持續發展。

  首都經貿大學教授庹國柱認為,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改革試點,是對農業保險的一個總體發展要求。近幾年,配合我國大宗農產品定價機制改革,農業保險試點了大豆、棉花、玉米價格指數保險,開發‘保險+期貨’,‘保險+期貨+訂單農業’等,試圖進一步解決農戶在政府取消最低價保護收購以后,可能面臨的價格風險和收入風險。“糧食定價機制改革,要求農業保險必須進行進一步試點和改革,才能適應農業現代化、市場化的要求。”

  長期護理保險,亟待打破發展瓶頸

  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進程加快,如何養老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對很多人來說,養老不只是養老金多少的問題,還需要專業機構提供多樣化的服務。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就是一個“供需雙側發力”的舉措。

  2017年7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印發《關於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公布了15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試點城市名單。青島市作為試點城市之一,它的做法是在基本醫療保險體系架構內,設立了兩個賬戶,實行醫、護保障適度分離。一個是基本醫療保險賬戶,主要保障疾病救治﹔另一個是長期護理保險賬戶,將生活照料、功能照護、安寧療護等納入護理保障范圍,側重保障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病有所護”問題。長期護理保險賬戶的資金,是按一定比例從醫保基金中劃撥的。

  為確保醫保資金用出效益,“病有所護”也分得很細:其中,“專護”是對重症失能老人在二三級醫院專護病房進行24小時專人護理﹔“院護”是對長期患各種慢性重病、長年臥床、生活無法自理的,送入專業養老機構接受長期醫療護理﹔“家護”和“巡護”是由鄉鎮衛生院及養老院醫護人員定期或不定期上門提供醫療護理服務。

  2017年開始,青島市又把重度失智老人納入長期護理保障范圍,在養護機構中實行失智專區管理,配有專業的人員提供飲食照料、睡眠照料、排泄照料以及情感照護、心理干預等服務,為失能老人體面養老提供保障。

  因為是政府出資“購買”服務,負責承接這項業務的保險公司和養老照護服務機構,必須接受社保部門的監督,錢要花到刀刃上,服務不能打折扣。

  專家指出,從全國范圍看,我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基礎還不完善,資金來源十分有限,專業護理機構的水平也良莠不齊。此次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擴大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是一個積極的政策信號,有望通過擴大試點打破發展瓶頸。

  國研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認為,應更多地發揮商業保險在長期護理保險以及整個護理產業發展中的作用。“目前大部分試點地區的資金來源於醫療保險基金,下一步擴大試點需要鼓勵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增加籌資渠道。”

  中國人民健康保險公司總裁宋福興認為,應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加快推動我國長期護理保險的立法進程。“對長期護理保險功能定位,要避免重現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發展過程中的人均有別、先存后享等情況,要從制度建立之初就實施面向所有公眾的普惠制度。”

  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也很重要。若按照國際上失能老人與護理員3︰1的配置標准推算,我國目前至少需要1300萬名護理員,但各類養老服務機構中的服務人員不足50萬,持証人員不足2萬,人才缺口巨大。專家指出,應當依托高等護理院校高等職業教育以及專業護理機構,通過定向培養、聯合培養,加快長期護理保險人才的培養。

  此外,還應強化財稅支持政策,鼓勵社會資本投向相關養老產業。專家指出,對從事社會急需護理人才的專業培訓、家庭和社區的護理服務、護理技術的研發和信息系統等,提供補貼和稅費減免,對單位和個人購買商業補充的長期護理保險給予稅收優惠。(人民日報中央廚房-麻辣財經工作室 曲哲涵)

(責編:帥筠、羋金)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別策劃

    《人民小廚,上菜了》
    2019兩會進行時
    兩會全媒派
    兩會聽我“蔣”
    兩會夜歸人
    兩會KPI
    微信圖片_20190308093320
    全息3D
    QQ圖片20190308100032
    地方時刻
    微信截圖_20190301102439
    幸福生活一起“拼”
    微信截圖_20190301101450
    1550711825718
    MAIN201902121417505481045788924
    MAIN201902211649292310725479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