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謝來發:傳承“楓橋經驗” 構建“大美網格”

人民網記者孫婷婷 實習生張琳

2019年03月12日12:10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打印網摘糾錯商城分享推薦     字號

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推廣促進社會和諧的“楓橋經驗”,構建城鄉社區治理新格局。這是“楓橋經驗”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在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上饒市市長謝來發看來,這標志著“楓橋經驗”已經由基層社會治理的樣本,上升為黨和國家制定政策、做出決策的重要依據和基本經驗。

“‘楓橋經驗’的核心要義是廣泛發動和緊緊依靠人民群眾。”謝來發向記者介紹到,“我們打造‘上饒公眾’APP,就是要堅持好、發展好‘楓橋經驗’,將過去簡單的填鴨式服務轉變為親民化、優質化、個性化的定制式服務,實現了線上線下相連結、服務管理相融合、干部群眾相聯通。”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上饒市市長謝來發接受人民網記者專訪。(人民網記者 翁奇羽攝)

想群眾之所想 急群眾之所急

新時代新要求。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現出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因此要求政府管理和服務的內容越來越多樣和多元。

“在管理和服務方式上,群眾不再僅僅滿足於‘面對面’,也希望享受‘鍵對鍵’的便捷和高效﹔在管理和服務的內容上,不再單一被動地接受管理,而希望能有更多的定制式、精准化的服務和管理。” 謝來發介紹說,“‘上饒公眾’正是基於這一群眾需求,創造了全方位定制式的服務模式,也就是社情民意、網格收集,網格發聲、綜治響應,綜治吹哨、部門報到。我們通俗地把它概括為‘群眾點單’‘單位制作’‘干部跑堂’。”

“去年4月,我們通過‘上饒公眾’系統數據分析,了解到有很多市民反映市中心城區裡弄小巷道路坑窪、人車擁堵、環境衛生較差等情況。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統籌推進落實全市裡弄小巷提升改造三年計劃。僅一年時間,就改造提升裡弄小巷19條,布局實施智能停車項目9個、新增停車位6000個。”

“‘上饒公眾’實用、好用、管用,群眾願用、會用、想用。” 謝來發自豪的說。

人在網中走 事在格中辦

在傳統的社會治理模式中,“干部人少事多、管理范圍大權限小,管理層級多、運轉效率低,部門協作難、工作推諉多”等一直是難點所在。

“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把‘上饒公眾’做成了一個‘筐’,把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各類社會治理的要素都往裡面裝。從而形成了‘一個中心指揮、一張網絡覆蓋、一個網格辦事、一個終端運行、一個標准考核’的運行模式。”

“去年11月26日,我市婺源縣蚺城街道朱塘社區的有個姓田的老太太投訴,附近一家酒店的油煙管道排放口設計不合理,油煙經常吹入家中,嚴重影響她的日常生活。網格員接到信息后,將這一情況上報到街道管理員,管理員收到后立即將事件流轉給縣環保局、縣城管局。隨后,街道管理員和縣環保局環境監察大隊、縣城管監察大隊工作人員等一同到現場處理,檢查了田老太反映的酒店油煙處理設施,要求該店安裝油煙淨化裝置,並將排放口進行改道,同時責令該店在營業時將朝向田家的窗戶關閉。經此處理,老太太非常滿意。” 謝來發舉例說。

謝來發告訴記者,“上饒公眾”還兼具社區黨建、管理、服務、治安、文化、環境等六大方面30多項民生事項,依托大數據將“千萬格”匯聚成“一張網”,把政府服務與群眾需求縮短為“指尖上的距離”,實現了管理到門口、服務到家庭,群眾的訴求有渠道,加快解決了一批實際問題。

數據顯示,“上饒公眾”APP運行以來累計注冊群眾855269人次。

以數據說話 用事實說話

“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見、該管的不想看見”,談及管理和現實脫節這一弊端,謝來發認為,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做到把“見”和“管”對接起來﹔把“管”和“見”同步起來﹔把“管”和“辦”結合起來。“做到事件辦理所有環節都實現信息化運行,才能為落實管理服務職能找准方向,有效解決基層社會治理管見脫節的難題。”

據介紹,群眾隻要發現身邊的問題、遇到了難事,想快速便捷地辦理一些所盼、所急的事,都可以編輯信息,通過“上饒公眾”一鍵上報。系統受理群眾上傳的信息后,會自動識別事件類別,進行區域精准定位,即時推送到具體辦事人員的專業版APP上,並通過提醒、警示、自動跳級等智能化方式督促盡快辦結。

“任何信息一旦進入系統,全時跟蹤、全程記錄、全線留痕,辦與未辦、辦到哪裡、卡在哪裡,全都晒在手機APP上,盡在‘掌’握,時刻回應群眾的關切。”謝來發強調。

此外,“我們實行‘雙向同步在線考核’,一方面‘由上對下’,精准記錄、匯總、處置系統內所有人、事、物日常工作狀態的全部數據,自動量化打分,‘以數據說話’﹔另一方面‘自下而上’,所有APP用戶對事件辦理質效的滿意度,都可以自願評價,系統自動集成匯總,納入考核體系,‘用事實說話’,從而實現了社會治理工作由傳統管理方式到現代化、智能化的轉變。”謝來發說。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新時代,誕生於半個多世紀前的“楓橋經驗”,正從古越小鎮走向信州兩岸,在實踐與創新中開花結果、落地生根,煥發出旺盛的生機與活力。

(責編:羋金、蔣波)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特別策劃

    《人民小廚,上菜了》
    2019兩會進行時
    兩會全媒派
    兩會聽我“蔣”
    兩會夜歸人
    兩會KPI
    微信圖片_20190308093320
    全息3D
    QQ圖片20190308100032
    地方時刻
    微信截圖_20190301102439
    幸福生活一起“拼”
    微信截圖_20190301101450
    1550711825718
    MAIN201902121417505481045788924
    MAIN201902211649292310725479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