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3月12日電 今日,2019年全國兩會第四場“部長通道”在人民大會堂北大廳舉行,國務院有關部委負責人接受媒體集中採訪,回應社會關切。
有記者提問到,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中提到,檢察機關出台了“群眾來信7日內程序性回復,3個月內辦理過程和結果答復”的新制度。這是一項怎樣的制度?報告中提到檢察機關開展國家司法救助因案致貧返貧家庭、保障千家萬戶舌尖上的安全、公益訴訟監督等相關工作情況如何?
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童建明回應稱,過去的一年,檢察機關在履行各項法律監督職責過程中,特別注意把便民利民工作落細、落小、落到實處。報告中講的,對群眾來信建立7日內程序性回復,三個月內辦理過程和結果答復制度,就是說檢察機關自收到群眾的來信之日起,7個工作日內就要向當事人進行程序性回復,要告知來信人信已收到,而后,由承辦來信事項的檢察院在3個月內將辦理結果或者辦理過程和工作進展答復來信人。
童建明表示,要設身處地地為群眾著想。對老百姓的來信,如果長期杳無音信,他可能會再寫信或者到處去上訪,現在很多的重復信訪就是這麼造成的。最高檢這幾年受理的群眾來信年均18萬多件,過去主要是辦后答復,現在要辦前回復、辦后答復,顯然,工作量比過去明顯增加。但是群眾來信是送上門的群眾工作,困難再大,我們也要克服。最高檢除了自己嚴格做到以外,還要求各級檢察機關跟進落實,千方百計地把這項制度落實好,用實際行動為群眾排憂紓難。
童建明講到,救助因案致貧返貧的被害家庭,這是檢察機關把國家司法救助工作深度融入精准扶貧工程的一項具體舉措。就是說刑事案件的被害人,因為犯罪致傷、致殘,無法通過訴訟獲得賠償,造成生活困難,或者無力支付醫療費用﹔或者是刑事案件的被害人遇害,他的家屬失去生活來源,因而陷入貧困,檢察機關及時啟動司法救助程序。去年,我們救助這類因案致貧返貧的困難家庭有4200多戶,發放救助金4900多萬元。前不久,最高檢、國務院扶貧辦近日聯合下發關於檢察機關國家司法救助工作支持脫貧攻堅的實施意見,對進一步做好這項工作又提出了要求。
針對“保障千家萬戶舌尖上的安全”這項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童建明回應,這也是一項實實在在的民生檢察工作。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去年,檢察機關根據法律賦予檢察機關對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等領域提起公益訴訟的職能,部署開展了這項工作。重點是對網絡餐飲、校園周邊、農貿市場、飲用水源地等這些重點部位和領域開展監督。
去年,全國檢察機關共立案辦理涉及食品安全公益訴訟案件2萬多件,其中僅督促市場監管部門處理違法違規的網上餐飲企業就達5萬多家,探索了一條運用法治手段保障群眾舌尖上的安全、讓群眾點外賣更放心的新路徑。
童建明介紹,我們的第九檢察廳,專門負責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去年,檢察機關對我們的內設機構進行了一次系統性、重塑性的改革。按照刑事犯罪的類型重新組建我們的刑事辦案機構。根據法律的賦權和實際工作需要,增設民事、行政和公益訴訟檢察廳,現在十大檢察廳已經亮相,總體形成了刑事檢察、民事檢察、行政檢察和公益訴訟檢察“四大檢察”並行的法律監督工作總體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