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贾宇回答记者提问。
人民网北京3月7日电 (记者乔雪峰) “经过一年多探索实践,以整改为主,以赔偿、修复、劳务代偿为辅的公益保护‘浙江模式’已初步形成。”在3月6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浙江代表团开放日上,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贾宇回答记者有关该省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工作情况时表示,去年浙江省已到回复期的4060件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案件中,行政机关回复整改率达99.98%,法院审结的起诉案件142件,检察机关所有诉讼请求均得到法院支持。
贾宇介绍说,2018年,浙江省检察机关共办理公益诉讼案件5551件。在工作中,省检察机关把服务“美丽浙江”和大花园建设作为公益诉讼的重点,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
据贾宇介绍,一年来,全省检察机关在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推进公益诉讼,以“水、土、林、矿”为重点,办理公益诉讼3263件,督促处置固废垃圾40.9万吨。永嘉县的楠溪江,处于国家AAAA级景区,被称为“天下第一水”,临近的两个垃圾填埋场却长期得不到整治。该院依法向景区管委会和县环保局发出行政公益讼诉检察建议书,并持续跟进监督,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这一案件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类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贾宇介绍说,通过探索和努力,浙江省检察机关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各部门密切协作、检察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社会各界支持帮助的体制机制,形成了以检察机关为主、行政机关协同配合、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了以整改为主、以赔偿、修复、劳务代偿为辅的公共利益保护模式,率先在全国检察机关出台了服务保障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的意见,通过督促修复被毁损林地、补种树种、放养鱼苗等措施,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同时,浙江省检察院还发布全国首个公益诉讼白皮书,提升监督效果。
贾宇表示,在办理公益诉讼案件中,我们形成了以诉前程序为主、诉讼程序为辅,诉讼程序与诉前程序结合的办案模式,通过合法合理、切实可行的检察建议,沟通协调,跟进监督,使绝大部分案件都在诉前阶段得以有效解决,促进了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实现了监督的双赢、多赢、共赢。
与此同时,浙江省检察机关积极畅通公益诉讼案件线索查找和群众举报渠道,适应人民群众对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新需求,依靠公益损害与诉讼违法举报中心暨12309检察服务中心的有效工作,全省检察机关至今已受理群众举报5066件,已移交业务部门2024件,不少公益诉讼问题已得到纠正整改。
此外,浙江省检察机关回应群众关切,关注社会治理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审慎探索除五个领域外的其他领域公益诉讼。例如,有一段时间,宁波市的广告骚扰电话十分猖獗,120急救电话都打不进去。宁波市海曙区人民检察院通过办理“整治骚扰电话公益诉讼案”,督促通信管理部门整治骚扰电话乱象,受到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普遍关注,获得人民群众广泛好评,该案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检察公益诉讼十大典型案例”。
贾宇表示,2019年浙江省检察机关将进一步加强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为维护公共利益贡献检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