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柴哲彬 付长超 罗知之
【编者按】每年的全国两会,各个代表团的“开放日”不仅是媒体记者关注的焦点,更已成为展现大会开放透明的窗口。这项始于2006年的两会活动,已走过十三载的历程。步入新时代,“开放日”更彰显着全国各地开放的胸襟与自信。2019年全国两会的“开放日”,人民网带您一同见证。
3月7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云南省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上着力”“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建设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示范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云南代表团开放日上,“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成为代表们口中的“高频词”。
“弱鸟先飞”“弱鸟快飞”“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殷殷嘱托,更是云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书记陈豪表示,如今,全省上下聚焦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思想认识更加统一,目标任务更加明确,步伐更加坚实,成效不断显现。
从保护治理洱海到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从重拳整治旅游市场秩序到大力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从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到全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彩云之南”,正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一湖之治到生态之治——
“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
洱海是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素有“高原明珠”之称。上世纪90年代以来,洱海曾因为水质下降而“黯然失色”。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从此云南开创了一条前所未有的治污之路。
开放日上,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省长阮成发介绍了4年来云南保护治理洱海的重点工作:大力推进环湖截污治污,初步建成覆盖全流域、遍及城乡的雨污分流收集处理系统,管网达3000多公里;大力治理面源污染,在流域内禁售禁用含氮磷化肥和高毒高残留农药,压减大蒜种植10万多亩,关停和搬迁了46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此外,云南还大力推进治理项目建设,“十三五”规划治理项目已完成投资162.45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81%,是“十二五”期间的5.8倍。群众主动参与洱海保护治理,配合完成生态搬迁1806户,关停不符合排污标准的餐饮客栈2498家。
如今,保护治理见到了成效,洱海水质初步改善。2018年,洱海全湖水质实现了7个月Ⅱ类、5个月Ⅲ类,是2015年以来水质最好的年份,同时湖内水生态正在发生积极变化。
“有水利专家指出,湖泊治理有一个规律,主要指标在一段时间内会出现‘钟摆现象’。”阮成发坦言,虽然保护治理初步见效,但是不可高估,洱海保护治理任重道远。下一步,要下决心走出一条跳出洱海发展大理的新路子;下决心扩大洱海保护核心区范围;下决心转型发展,全力推动洱海流域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革命性转变。
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不仅是要坚定决心保护好洱海,云南还提出“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目标。
陈豪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云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发展定位,已经启动实施“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做到生态美、环境美、山水美、城市美、乡村美相统一。
“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我们是有信心、有基础、有底气的。”
陈豪接着说,我们的信心,在于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科学指引;我们的基础,在于有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和新时代赋予的丰富内涵;我们的底气,在于这些年来坚持绿色发展、保护优先,全省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9%、连续两年居全国第1,六大水系主要出境、跨境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3%。
一手抓整治一手抓转型——
“以旅游革命推动旅游业涅槃重生”
魅力云南,七彩风情。旅游是云南最亮丽的“名片”,如何综合施策、标本兼治,考验的是政府深化改革的能力。
“一定重拳整治云南旅游市场秩序,一定大力推进云南旅游业转型升级。”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阮成发在云南省代表团开放日上的承诺言犹在耳。两年过去了,云南旅游整治得怎么样?转型升级效果如何?开放日上,这毫无疑问是媒体记者关心的话题。
“云南旅游市场秩序整治,表面上看是整治强迫购物等乱象,本质上是要打破建立在欺客宰客基础上的畸形旅游业态,斩断灰色利益链条,还要动一部分人的‘奶酪’,其难度和阻力远超过我们的预期。但是我们没有退缩,坚决重拳出击,把整治进行到底。”阮成发一句句铿锵言语的背后,折射出云南以“壮士断腕”的改革精神破除发展桎梏,力求旅游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
阮成发介绍,云南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力度空前,并且力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严。云南出台了史上最严厉的整治措施,取消了政府部门批准的旅游定点购物场所,取缔了不合理低价游,打击强迫购物,处理了一批旅行社、购物店和导游。整治中也出现了所谓的“躲猫猫”“变形记”等现象。对此,依法推进“诉转案”“行转刑”。两年来,累计查处涉旅案件3527件、“行转刑”14件、依法批捕47人,对违法违规行为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
“在旅游市场秩序整治中,我们感到,不整治,就走不出乱象,什么都谈不上;只整治,不升级,旅游业也只能在原地打转。所以必须一手抓整治,一手抓升级,推动旅游业向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目标迈进。” 阮成发强调,要义无反顾地开展“旅游革命”,推动云南旅游业涅槃重生。
据介绍,以“一部手机游云南”为标志的智慧旅游取得了初步效果。云南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游云南”APP,一部手机完成了吃、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智能服务,让各地游客能够在云南过把“智慧瘾”。未来,云南将持续完善提升“游云南”App智慧化服务水平,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对接,让游客真正实现在云南“自由自在、全程无忧”。
2018年,全国旅游投诉平台受理云南投诉780件,同比下降53%,从全国的第6位下降到第21位;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次、旅游总收入同比分别上涨20%以上……
一手抓整治,一手抓转型升级,云南旅游业正朝着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不断迈进。
聚焦“两不愁三保障”——
“全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我国脱贫攻坚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在脱贫目标上,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两不愁”相对容易,实现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难度较大。
云南作为全国贫困面最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更是坚中之坚,也是决定脱贫攻坚能否夺取全胜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脱贫攻坚方针政策,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扎扎实实开展,取得显著成效。
2014年到2018年,云南省贫困发生率从17.09%下降到5.39%,从2015年到2018年,全省有477万贫困人口脱贫,48个贫困县摘掉贫困县帽子。2018年实现151万贫困人口净脱贫、2298个贫困村出列,有33个贫困县申请脱贫摘帽,独龙族、基诺族、德昂族3个“直过民族”、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
“目前,全省还有贫困人口181万人,贫困县40个,贫困村3434个,除了迪庆、怒江两州外,昭通市、曲靖市北部地区、红河州南部山区、普洱市边境一线、文山州石漠化地区脱贫难度较大,27个深度贫困县涉及贫困人口137.8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76.1%,还有8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陈豪坦言,云南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我们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落实精准方略,把扶贫工作重心、政策支持重心、社会帮扶重心进一步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把脱贫攻坚资金、扶贫政策举措、扶贫工作力量进一步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坚决把这个坚中之坚攻下来。”
“云南有信心和决心克服和战胜各种困难,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到2020年,云南各族人民将历史性实现整体脱贫,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云南一定会一天比一天更美丽,一定会惊艳全世界!”
这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对4800万云南父老乡亲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