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黃玉琦 劉鑫 田曉麗
“今明兩年職業技能培訓3500萬人次以上,高職院校擴招200萬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
5月22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作政府工作報告展示成績、直面挑戰、確定目標、明確任務,激發起全國政協委員強烈共鳴,其中“六穩”“六保”、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農村等話題受到普遍關注。
這是一次不同尋常的兩會,一萬多字的政府工作報告,亮點紛呈、催人奮進,贏得了與會代表委員陣陣熱烈掌聲。談及這次報告的亮點,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一級教授,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韓慶祥表示,報告緊密圍繞“打鐵必須自身硬”展開,貫穿穩中求進、聚焦新發展理念。
“今天大會堂響起的每次掌聲都是亮點,這些亮點充分反應了人民的關切、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期待,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和信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陳萌山激動地說。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呂紅兵說:“最令我感動的是,報告談及‘中華兒女風雨同舟、守望相助,筑起了抗擊疫情的巍峨長城’,一連用了‘英勇奮戰’‘勇挑重擔’‘協同攻關’‘堅守崗位’‘不辭辛苦’‘默默奉獻’‘堅韌不拔’‘捐款捐物’等8個詞句,令人動容、動心、動情!”
經濟增速不設目標 精准安排工作著力點
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中國經濟增速年度目標怎麼定?今年全國兩會,這個話題備受關注。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沒有提出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主要因為全球疫情和經貿形勢不確定性很大,我國發展面臨一些難以預料的影響因素。這樣做,有利於引導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穩”“六保”。
“沒有提出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並不意味著我們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潛力下降。”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張連起說:“首先,不能把今年的經濟增長狀況和以往做簡單比較,要以平常心看待,畢竟這是百年未遇的一次重大疫情。其次,要把今年的增速和明年的預期指標結合起來考慮。”
在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院長雷鳴強看來,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雖然沒有提出全年經濟增速具體目標,“但對今年工作的其他主要目標、特別是工作的著力點做了精准的安排。”
“在今年全球經濟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背景下,政府工作報告體現了對客觀宏觀大環境的准確判斷和實事求是的精神,也體現出政府將民生作為首要奮斗目標的工作宗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鄧中翰表示。
“六穩”“六保”惠及民生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基礎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六保”是今年“六穩”工作的著力點。守住“六保”底線,就能穩住經濟基本盤﹔以保促穩、穩中求進,就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基礎。
“穩”是大局,“保”為底線。保障民生使老百姓有獲得感、幸福感,才是真正的溫暖人心。
張連起委員認為,“‘六保’中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這三個更加重要,就業穩住了,民生兜底了,經濟增速高一點、低一點都沒什麼。中小微企業解決了差不多80%的就業問題,穩住了中小微企業,可以說就穩住了經濟的基本盤。”
“政府工作報告中把‘六保’作為‘六穩’工作的著力點,探索有效應對沖擊、實現良性循環的新路子,彰顯了政府的擔當和能力。”全國政協委員、江西農業大學副校長劉木華說。
“穩”字為先、“保”字當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表示,“‘六穩’‘六保’中,穩就業和保就業都是第一位的,因此要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大學生就業問題是民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
創新創業促就業 群策群力謀出路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千方百計穩定和擴大就業。加強對重點行業、重點群體就業支持。今年高校畢業生達874萬人,要促進市場化社會化就業,高校和屬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斷線的就業服務。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無論是“六穩”還是“六保”,就業都被置於首位。
談及就業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工商大學校長陳曉紅說:“要更加強調就業優先,促就業舉措要應出盡出,拓崗位辦法要能用盡用。”
“高校在推進大學生就業工作時,要普遍提高畢業生市場就業意識和能力,為畢業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市場就業機會、平台和崗位,鼓勵學生到市場經濟大潮中創新創業﹔要強化社會化就業,進一步推進畢業生面向社區、面向鄉鎮就業的工作﹔要在新的形勢下加強高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改革創新,提高就業質量。”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校長張政文建議。
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需要群策群力。孫寶國委員認為,提供足夠的就業崗位、暢通就業渠道、轉變就業觀念,這三個方面非常重要。“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都有責任和義務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大學生要勇於到基層去經受鍛煉和考驗,建功立業,這對社會和自身的發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鄉村振興干字當頭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大剩余貧困縣和貧困村攻堅力度,對外出務工勞動力,要在就業地穩崗就業。開展消費扶貧行動,支持扶貧產業恢復發展。加強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和中央單位定點扶貧。強化兜底保障。搞好脫貧攻堅普查。接續推進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力讓脫貧群眾邁向富裕。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
呂紅兵委員指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應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在精准脫貧的道路上,應該有法律引領推進和保駕護航。我們廣大律師要加快推進“律師進農村工程”,努力讓精准扶貧所涉區域的每一個村庄都能夠享受到公共法律服務。
談及鄉村振興,劉木華委員說:“要發展新業態,要加大力度支持發展農家樂、農村自媒體電商、農村物流等新業態,提供有針對性地培訓、指導和服務。”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講‘三農’工作時,突出了保障糧食安全,指出14億中國人的飯碗,我們有能力也務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千萬百計確保小康之年糧食1.3萬億斤以上的目標不動搖,要牢固樹立抗災奪豐收的思想,從政策、裝備、技術監測等方面多向發力,採取有力措施,牢牢地把握糧食豐收的主動權。”陳萌山委員建議。
新基建帶來新機遇 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
“新基建是推動國家經濟現代化的重要抓手,而數字基建推動傳統基礎設施向數字基礎設施轉型,是新時代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途徑。”鄧中翰委員指出。
與傳統基建的“鐵公基”相比,數字基建內涵更加豐富,范圍更廣,更能體現數字經濟特征。
鄧中翰委員認為,加速數字基建落地,是助推產業升級的重要基石。數字基建源自數字化、智能化的升級與經濟社會轉型需求的疊加,是與時俱進的結合,具有新時代的特征,將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
陳曉紅委員說:“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到新基建,這次疫情之后,可以看到數字經濟未來的成長空間巨大,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線上經濟、宅經濟、智能經濟發展勢頭迅猛。”
匯聚自信與希望 砥礪奮進創碩果
回首往昔,我們立德立業,功在千秋。
瞻望未來,我們志堅意揚,更創輝煌。
“去年以來,我們經歷著百年之未有大變局。國際環境日愈復雜,各種挑戰此起彼伏。但我們黨和政府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驚濤揚宏帆,狂風任翱翔,中國贏得了世界的尊敬!”展望未來,張政文委員自信滿滿。
“我們堅信,隻要直面挑戰,堅定發展信心,增強發展動力,維護和用好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當前的難關一定能闖過,中國的發展必將充滿希望。”雷鳴強委員說,“我們一定把自己的事情干好,把本職工作干好,把委員的參政議政工作干好,做到‘堅定信心、維護核心、圍繞中心、凝聚人心’,做到‘保持定力、發掘潛力、形成合力、提高效力’。”
“對黨有信心,對國家有信心,對政府有信心,對人民有信心,這四個信心肯定能使我們渡過難關,再創輝煌!”韓慶祥委員對未來充滿希望。